原标题:五位战地摄影师的抗战纪实——读《追光者》
“光”是什么?对于今天的我们,它是随手可得的亮度;而对于80年前的5位青年,它是刺破黑夜、拼死也要递到后世的一粒火种。海飞的纪实文学新作《追光者》(浙江摄影出版社,2025年),将这样一粒火种递到我的掌心。合上书页,它依然烫得令人战栗。
一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烽火连天,乌云笼罩中华大地,战壕深处硝烟弥漫,死亡如影随形。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无论是投笔从戎的学子,还是弃艺从军的战士,他们都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铸就了气壮山河的抗战精神。正是这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撑起了民族的脊梁,最终迎来胜利的曙光。
在这支英勇的队伍中,有一群特殊的战士。他们本可执画笔绘锦绣,却选择扛起相机,奔赴战火纷飞的前线。他们用镜头定格历史,以影像唤醒民众,让刹那的闪光成为永恒的力量。
高帆毅然放弃专业所学,转而以摄影记录战士的坚毅与人民的苦难,后成为解放军画报社总编辑、社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雷烨29岁时血洒疆场,壮烈殉国,是唯一记录潘家峪惨案的战地记者,入选世界百名杰出战地记者;徐肖冰亲历并拍摄了中共七大、开国大典和抗美援朝等重大事件;罗光达参与创办《晋察冀画报》《冀热辽画报》与《东北画报》,以画报为阵地传播抗战的呐喊;俞创硕用镜头揭露日寇暴行,拍摄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长沙大火、重庆隧道惨案等历史现场。他们不是旁观者,而是持相机的战士;他们的取景框里没有安全距离,只有呼啸的子弹和滚烫的呐喊。
从江南水乡到黄土高坡,从太行峭壁到东北雪原,镜头背后那些以生命追光、以热血显影的灵魂,照亮了一个民族最深重的黑夜。书中的名字不再是冰冷的史料符号,而是鲜活的生命——他们以镜头与生命诠释“以影救国”,践行“人在底片在,人与底片共存亡”的誓言。
二
翻开书页,时间仿佛回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白山黑水间的枪响撕裂了黎明。随后,1937年卢沟桥的炮火惊破华北夜空,全面抗战烽火燎原。
当时,摄影这一在中国方兴未艾的艺术,正经历从“西洋镜”猎奇到“以影救国”的转变。1937年北平第一届摄影联展前言《致敬——参观诸君》中写道: “有人生即有艺术,这是一种定律。可是它的趋势,常受着社会潮流推荡而变迁,摄影也不外此。我们当国难严重的关头,所需要新的艺术,当然是以发扬民族精神为前提。”这份宣言振聋发聩,如闪电般照亮中国摄影的转型之路。五位战地摄影师,正是这场转型中最为耀眼的星辰。他们改变了当时抒情写意的画意摄影风格,开创中国革命摄影的叙事语言,推动纪实摄影走向高峰,也为新中国摄影埋下精神基因。摄影于他们,不是艺术沙龙里的静物,而是刺刀上的宣言。
雷烨的镜头中有长城烽火,也有滦河百姓的悲欢。他拍摄的《参加1938年冀东抗日武装大起义的英雄们》(1939)和《子弟兵在喜峰口附近向敌人阵地扫射》(1942),不仅是战事记录,更是民族精神的显影。
高帆捕捉太行山褶皱中顽强生长的野枣树——根须扎进苦难的土壤,却在战火中结出人性的果实。他拍摄的《太行八路军出击晋中攻打祁县》(1942),在胶片特有的噪点中,八路军像是身处清晨的雾气里,自信、活泼、充满朝气,仿佛惠特曼《草叶集》所写:“我们成为大树、树干、树叶、树根、树皮,我们埋藏在地下,我们是岩石,我们是橡树,在旷野里并排生长。”
徐肖冰的镜头语言极富诗意。他曾是上海电影人,却在太原前线毅然加入八路军。《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古城》(1938)与《晋绥地区的民兵捣毁日本侵略者的碉堡》(1941),以强烈的光影对比,将战争的残酷与希望的曙光凝练成视觉诗篇。他参与拍摄制作的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被百姓亲切称为《南泥湾》,成为抗战精神的生动注脚。
罗光达与俞创硕,则在暗房与前线之间架起视觉桥梁。罗光达的《白求恩在前线抢救伤员》(1939)传递医者仁心;俞创硕的《平型关大捷后归来》(1937)及长沙大火、重庆隧道惨案影像,成为揭露日寇暴行的铁证。他们的镜头是民族记忆的坐标,也是历史真相的守护者。
一张照片,可点燃千万人的胸膛;一幅影像,足以唤醒最麻木的灵魂。在胶片稀缺到需用金条换取的年代,他们让快门的“咔嚓”声,成为比枪响更嘹亮的号角——那是中华民族在绝境中发出的集体呐喊。
三
从《惊蛰》《麻雀》对隐秘战线的刻画,到《江南役》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再到《醒来》中对照相馆特工陈开来的塑造,作者海飞擅长在历史与个体命运的交汇处寻找叙事支点。这一特质在《追光者》中得到升华——从虚构谍战走向真实历史,他完成了一次创作上的重大跨越。
这部作品以严谨史料为基础,深入挖掘尘封细节、亲历者口述与珍贵影像,力求还原真实而震撼的历史现场。其叙事宏大而不失细腻,既有对战争场面和根据地建设的全景描绘,也有对人物内心世界、战友间情谊、个人艺术追求的深度刻画。这些故事被海飞以小说家的笔力、史学家的严谨与诗人的悲悯重新显影,成为今日我们精神底片上的高光。
《追光者》不仅是对英雄的致敬,更是对民族精神的重塑。硝烟散尽的今天,我们仍要以“追光者”的姿态守护历史真相、传承不屈信仰。书中收录的经典摄影作品,不仅是中国革命史的珍贵档案,更是“时间的种子”,让历史的温度穿透光阴,让今天的我们感受那份依然灼热的民族心跳。
合上书页,耳畔仿佛仍回荡着快门的脆响。那些定格在胶片上的瞬间,是血与火的洗礼,是光与影的永恒。《追光者》让我们透过硝烟弥漫的历史长廊,看到那一代青年如何用生命和信仰,在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刻追寻光明、记录光明、最终成为光明本身。这束光,穿越80年,依然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作者:聂震宁,系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聂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