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列表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要闻列表 >> 正文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阿昌族篇:“倚天”赖有户撒刀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9日 15:45:15  来源: 云南网

  

开栏的话

  云南有4060多公里的国境线,26个世居民族有16个少数民族跨国境线而居。各族人民面对汹涌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对急剧变化的竞争世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追寻以现代社会同步的好梦。作者以一个民族选择一个乡村的形式,努力用文学的笔调,再现每个民族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跨越,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就。每“读”一页,都似乎从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到海拔76.4米的西南三省最低点——河口,俯看到了一个峰峦迭起的“山国”,一片人间净土,一片彩云之地,一个诱人的“天堂”。

  即日起,云南网刊发《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连载,共26个章节。以“梦”的名义,向读者叙说云南各个民族在现实时光中的“奋斗史”“抗争史”“发展史”和“心灵史”,带领读者去接近和发现云南各民族极不平凡的生存空间和脱贫的光辉历程。

《彩云绮梦》 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阿昌族篇:“倚天”赖有户撒刀

  瑞士军工刀,曾经是风靡全球的珍品。我到过瑞士,但是并没有购买瑞士的刀具。这不是瑞士的刀具不好,而是因为我曾经到过户撒,与那里的刀王项老赛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亲自为我表演过户撒刀的硬功夫,如同一种神奇“刀舞”。比如,项老赛一刀切断毛巾50块,一刀划破48瓶矿泉水等等。这种硬功夫与古代传说中的“吹毛立断”的神剑和“削铁如泥”宝刀相比,更加神奇,令人惊叹。

  我们驱车从龙川县城前往户撒阿昌族乡的撒腊村,公路沿线都是户撒刀的广告,街道两旁都有销售户撒刀的店铺,半径十多公里的腊撒村,家家户户都在加工刀具。

项老赛锻造户撒刀

  我们走进一间炉火通红的锻造车间,一位姓项的穿蓝色对襟衣男子汉,白色包头的香穗垂在他的脑后,左手用钢钳夹紧刀胚条伸入炉火中,右手握着另一把钢钳翻看火候。项师傅的助手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挥舞着一柄巨大的铁锤,小锤敲到哪里,大锤就砸在那里,配合默契,边烧边锻。

  项师傅见我们对他的手艺有兴趣,就快速完成工序,夹出红宝石般的刀胚条往大石缸的水里一淬,顺手交给徒弟,并彬彬有礼地说:对不起!耽误了您的时间。刀具蘸水有一定的火候、时间、水色。如果过了火候,就会影响刀刃的锋利与韧性。然后,他指着大石缸边的水井说:这口井是祖宗留下的,井里的水质与其他的水不一样。过去人们认为户撒刀揉能半圆、利能削铁,主要是工艺,其实水的因素也很重要。所以这口井的水淬出来的刀刃锋利、坚韧、耐用,即可削铁,又能断发。然后,他一边带我们看他的工作室,参观展览馆,一边详细地介绍情况。

  在我的记忆中,腊撒的井水与祖传的精湛工艺是制作上层户撒刀的关键要素,这也是项老赛的观点。也就是说,淬沏户撒刀的井水就像酿制茅台酒的赤水,都是独特生产要素;祖传的精湛工艺就像魔术师的技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提档升级,独特生产要素的价值才能随之增加附加值。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落后的产业。有些依托独特要素的产业之所以衰败,也许就是不明白阿昌族已经明白的道理。户撒刀的工匠们深知运用金饭碗的道理,世世代代都在创新提高户撒刀的工艺,从生产弯弓大雕等兵器,转向锄头、镰刀、斧头等生产工具,再发展为菜刀、剪刀、刮胡刀等生活用具,甚至生产收藏家需要的上层精品。我曾在德宏看到一把重2.3吨的户撒刀,80厘米宽, 6米多长,是用浇钢、软铁、不锈钢等特殊材料精心制作的,已经吸收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户撒刀千百年来锋利无比,深受各民族所喜爱,从邻近的景颇族、傈僳族、傣族等地区,逐渐销往青藏高原和缅甸等东南亚国家。

  我顺手提起一把三尺长刀问道:项师傅!这把刀算得是上乘之作吗?他开心地笑啦,右手接过长刀,左手抓起几条毛巾,昂首阔步地走到展览馆大门外的宽敞处,将那几条毛巾抛向空中,一个健步腾起,挥刀如风。但见,云飞雾撒,雪花飘落,毛巾已经变成了满地鲜花。真令人大开眼界。

  我问:项大师!是因为您的武功高深,还是户撒刀锋利?向师傅笑着回答:邀请您亲自尝试一下就明白啦!

向老赛舞刀表演

  向师傅一手将刀递给我,一手拿三条毛巾给我。我模仿他原来动作先抛起毛巾,后上步挥刀,那毛巾果然变成碎片。神啦!如果在冷兵器时代,谁能抵挡户撒刀。可惜我无缘在小说里看到项老赛似的主人公,更没有看到割云断雾的神刀。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什么时候能让户撒刀“高于生活”。 此时,我诗情难尽,写下了内心的感悟:

古树新枝遮宇穹,雨林深处密无风。

割云断雾开天眼,一代神功百代通。

  阿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唐代阿昌族的先民称为“寻传蛮”,明代以后称为“峨昌”、“莪昌”“娥昌”“萼昌”等,主要集居在德宏州的陇川、梁河县、盈江、芒市,保山市的腾冲,大理州的云龙等市县。他们的部分先民是明朝洪武年间,随沐英的工兵部队屯田于户撒的。尔后,入乡随俗,男婚女嫁,逐渐融合演变为阿昌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阿昌族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跨越,由封建领主社会,或封建地主经济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开放又使他们实现了从自然经济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跨越。

  2020年春节期间,阿昌族朋友告诉我,户撒乡年均生产销售了4万多件各类刀具,年均收入4000多万元,从业人员高达3000多人,几乎占全国阿昌族3.9万多人口的一成。如果一个从业人员带动2人脱贫,那么就是带动了12000多人脱贫,占整个民族的比例不小!腊撒村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万元,实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看着阿昌族经济实力增长,使我欣慰地联想到辛弃疾的名句:“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辛弃疾出生于中原沦陷的南宋时期,当时的统治者不顾“西北浮云”与“中原膏血”,却沉浸于“西湖歌舞”与“百年酣醉”之中。辛弃疾青年时参加耿京起义,孤身闯入叛军中取下叛徒将领首级,屡屡上奏收复中原的策略却屡遭贬谪,命运多乖,壮志难酬。退隐山林时,仍然期盼有一把倚天长剑,实现收复中原的梦想,但终于落空。此时,我看到的户撒刀,不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一个民族的精神。在历史上,这种看来不起眼的户撒刀,曾经为守卫祖国的南大门披荆斩棘,抵抗过来犯的英国侵略者,斩杀过从缅甸入侵的日本鬼子,支撑起了一个族民族的脊梁。

  阿昌族千百年来期盼着脱贫致富,终于在新时代靠一把户撒刀,甩掉了贫困帽子,实现了生产力水平的跨越。从这个意义上看,户撒刀就是阿昌族脱贫致富的“倚天长剑”。

聆听向老赛说刀

  现在,户撒刀的发展带动了木匠、石匠、银匠、酿酒、纺织、缝纫、印染等行业发展。一把看来不起眼的生活刀具,其实为创造一个民族的文化做出了贡献。户撒刀已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需要领头人。项老赛就是阿昌族的带头人。他于1961年出生在龙川县户撒乡的铁匠世家里,烤着铁匠房的炉火看书,拉着火炉的风箱做游戏,12岁挥锤打铁,16岁出师带徒弟,30岁名气大振。他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下,学习制作刀刃、刀鞘、刀柄以及造型、雕饰、花纹等方面技艺,而且对户撒刀的制作进行全程研究,既继承了传统锻造工艺,又吸收国内外先进工艺。如今,项老赛已经成为户撒刀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现有徒弟三四百人。腊撒村只有130多人,项老赛就向外地招收弟子,促使户撒刀从原材料进货,到刀刃、刀鞘、刀柄的设计制作,再到花纹装饰以及销售网络都实行专业化协作分工。“项老赛”三个字已经注册为户撒刀的商标,已经成为阿昌族的品牌。户撒刀产业的发展,技术专业人才的兴旺,既是党和国家对特有少数民族关心支持的成果,也是阿昌族人民忠实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成果。

  在阿昌族的各个村里,如今建盖起了学校、卫生室、文化室及文化广场,还有健身场所。农民的新居宽敞明亮,家家有彩电,人人有手机。一条条柏油路通往家家户户,老百姓告别了肩挑背扛的苦役,骑着摩托车在田间地头劳作,开着拖拉机收获自己的劳动果实。每到春节、泼水节、开门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脸上洋溢着写不尽的喜悦。他们歌唱阿昌族实现了一个跨越连着一个更高层次的跨越,他们像水里的鱼儿一样活着,像阳光中的树木一样生长着。这种体验,既深厚又时尚,既陌生又熟悉,既遥远又亲近,既神奇又美妙。为此,他们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作者简介: 

  孔祥庚,云南省建水县人,笔名云根,研究员。早年从军务农任教,曾任中共云南省委副秘书长、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玉溪市委书记、玉溪军分区党委书记,云南省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十七大、中共十八大代表。现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出版《云根诗词》三卷以及人物传记《理想的父亲》《朱德与云南》,非虚构文学著作《彩云绮梦·云南26个民族的伟大跨越》《五个石头的故事》等。

  相关阅读: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汉族篇:万里云南有“可渡”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彝族篇:小村寨的“城子”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白族篇:诺邓火腿与西班牙火腿的历史性决胜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哈尼族篇:当大地成为艺术的时候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傣族篇:守护最后的原始雨林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壮族篇:坝美的当代“世外桃源”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苗族篇:荒田村的“攻坚之战”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回族篇:神奇而不神秘的纳古镇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傈僳族篇:高黎贡山深处的“济世良方”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拉祜族篇:芦笙在世界吹响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佤族篇:翁丁寨的“蒙太奇”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纳西族篇:石头城的崛起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瑶族篇:瑶山的“升腾”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景颇族篇:大爱洒满南麻村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藏族篇:香格里拉的时代心声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布朗族篇:“茶叶王国”布朗山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布依族篇:旅游新秀腊者村

责任编辑:郭建丽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