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精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艺精品 >> 正文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纳西族篇:石头城的崛起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08日 14:50:07  来源: 云南网
开栏的话

  云南有4060多公里的国境线,26个世居民族有16个少数民族跨国境线而居。各族人民面对汹涌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对急剧变化的竞争世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追寻以现代社会同步的好梦。作者以一个民族选择一个乡村的形式,努力用文学的笔调,再现每个民族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跨越,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就。每“读”一页,都似乎从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到海拔76.4米的西南三省最低点——河口,俯看到了一个峰峦迭起的“山国”,一片人间净土,一片彩云之地,一个诱人的“天堂”。

  即日起,云南网刊发《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连载,共26个章节。以“梦”的名义,向读者叙说云南各个民族在现实时光中的“奋斗史”“抗争史”“发展史”和“心灵史”,带领读者去接近和发现云南各民族极不平凡的生存空间和脱贫的光辉历程。

《彩云绮梦》 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纳西族篇:石头城的崛起

  今年谷雨时节的一个早晨,我们从丽江古城行车110公里后,到达了宝山村的石头城。此“城”面积不大,估计不到一平方公里,它宛若一个神奇的艺术品,矗立在金沙江峡谷中一块独立的蘑菇状的巨大岩石之上,一面临江,三面悬崖峭壁,犹如孤独怪石上崛起的堡垒,雄奇险峻,固若金汤。真乃大自然之杰作矣!

  我从南面的石板路拾级而上,穿门入城,满目尽是奇景,只见一栋栋房屋在巨石上“生长”起来,石阶、石柱、石房檐也是从巨石上应运而生的。室内的生活用具和摆设是天然巨石雕磨而成,满屋都是石床、石桌、石凳、石灶、石缸等物件。假若石门关闭,即便是飞檐走壁的“孙悟空”,恐怕也难以穿石入室。

石头城

  我伫立在那里久久寻思:整座古城都是军事化的布局,牢固的城墙是半天然半雕凿的悬岩巨石,严密得无懈可击;每一栋民房,都依山就势,高低有致,攻防相宜。即便是端着今天的一般武器,也无法攻入这些看似民房的工事。

  石头城的通道是三条横巷子,五条纵街道,犹如一个巨大的迷宫。街道两旁都是石店石铺,中间可过骡马。巷道里可过马车,两旁宅院相邻,井然有序。无论是巷道还是街道的石板,都已经被骡马踩踏得光亮如镜。道路狭窄处,石板上的马蹄印犹如饭碗般大小,清晰醒目。无数的马蹄印,一个连接着一个,遍及石头城;一个比一个深沉,一个比一个深邃,蕴藏着古城的悠悠岁月,蕴藏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也蕴藏着先民对未来的憧憬。可想,当年人流物流之繁忙,骡马往来之拥挤。我仔细观察了一个深度大约五六公分的马蹄印,琢磨着要多少个马蹄踩踏多少次石板,才能踏就这样的马蹄印?简直无法想象!只有一个可能,丽江最早的“旅游胜地”就是石头城,千真万确,毫无疑义。

石头灶台

  这个推测,在石头城北面的城墙找到了依据。纳西族朋友木文川站在观景台上,指着北面的山峰介绍:这座山峰叫太子关。因为当年忽必烈率领蒙古大军迂回到山峰顶而下,用革囊皮筏横渡金沙江,驻军石头城;而后挥师入丽江,攻入大理,顺利完成了南北夹击南宋而最后统一中华民族的大业。后人为了纪念这一重要的历史事实,将忽必烈大军路过的山峰称为太子关,并在石头城里设立了纪念馆。这是文人骚客来丽江旅游的首选之地,也是丽江旅游的重大历史名片。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如果没有蒙古大军在此“元度过囊”,当时就不可能实行统一中华民族的大业。无独有偶,距离此地很近的地方就是长江第一湾石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曾经神奇般地度过金沙江北上抗日,其历史意义更为深远。其实,中华民族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我诚以小诗铭记为中华民族统一作出贡献的英雄们:

石床石灶石房间,蹄印深深巷子湾。

自古江山征战急,革囊铁骑始通关。

  我们走进宝山村支部书记木义昌老人的宅院,是一栋从天然巨石中雕琢出来的房屋,门枋、门槛、梁柱是从天然石壁中雕琢出来的,室内的生活用具和摆设也是天然石雕。什么石床、石桌、石凳子,还有石缸、石盆、石擂钵……我反复观看了那尊石灶,完全是一尊艺术品:从西面三米左右的弧形石壁上打磨下来,动感流畅,光滑细腻得犹如婴儿的皮肤;灶台一米多宽,一米五六长;灶口向东面,火烟由西面的石洞里冒出去。木义昌老人说,所谓煮东西,就是灶要从东口进柴火,由西边冒火烟。这样才会福由东来,祸从西去。锅里面也才会永远有煮不完的东西。灶膛是圆形的,灶心依锅底成型。锅下的空间是开放的,火焰噌噌地窜上去舔锅底,节省柴火,节省时间。这其中蕴含着一种艺术真理:人心要“凶”,火心要“空”。这个“凶”字,在当地人的语境里,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以此可见,这里的先民凭借着“凶”,才创造了这座石头城。

石头城老宅院

  石头城建于元朝到元年间(公元1277—1294年),当时是宝山州治所,属于丽江路宣抚司所辖的七州之一,在纳西语里,这个地方叫“刺伯鲁盘坞”,意为“宝山白石寨”,而“刺伯”即宝山之意。现在,宝山州治所的古建筑,虽然几经修缮,但是过去的办公点、集会场所、拴马石桩仍然可见。院子的古树下,有七八位村里老人正在喝茶聊天,对这里的典故津津乐道。我也趁机加入了他们谈古说今的话题中,你问我答,彼此交流,这座古城的情况依稀呈现出来。一位大约80岁左右的老人说:石头城还居住着108户人家,400多口人,都是纳西族。先民是宋末元初来此地定居的。人口多了就逐步分散到丽江等地居住去了。另一位姓和的纳西老人说: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丽江及其毗邻地区,不过大部分人都从事旅游业啦。栽菜、种水果、养生口都是为了让游客消费,甚至做工艺品也是看游客的需求。

  我们午餐的院子里,有石磨、石碓、石碾子,是专门制作丽江粑粑用的。主人用石磨将优质燕麦磨好,而后和面、拌红糖又在石碓里冲,再用木锤捶,最后擀成各种形状的粑粑,用上好的芝麻油或花生油煎烤,可以现做现吃,也可以储藏起来慢慢享用。过去是马帮上路需带干粮,可以吃上二三个月。上世纪80年代,我们从昆明坐车到丽江需要二三天。有一次,我在老四方街吃丽江粑粑,喝酥油茶,天然的燕麦味越嚼越香甜,有一种醇美的食物感。我买了不少带回昆明,分给单位上的同事们,都赞不绝口。后来,凡到丽江出差,同事们都要我带丽江粑粑。主人说,这粑粑是当年蒙古大军在此留下的手艺,后来传遍丽江各地。到这里吃过丽江粑粑的游客,多数都像我当年一样总要买一些带走。

  在院子里,有一位长胡子老人在教游客们念字。我一问,才知道他们念的文字就是东巴文。游客们学会了一些东巴文,就争相购买老人的字画。老人高兴地说:著名的东巴文化经书《养马卖马》、《买卖寿岁》就诞生在这里。我再追根问底,终于明白了纳西族先民将自然宗教活动的主持者称为东巴,后人将他们创造的图画象形文字称为“东巴文”。正是这种旷世奇绝的文字,代表着人类文字从图画文字向象形文字过渡的特殊阶段。这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活着的象形文字,是纳西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独特文化,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创举和奇观。纳西族的百世沧桑、千年往事,都铭记在万卷东巴文经书里。东巴古籍文献已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已经成为人类共享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由此看来,石头城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

  一位纳西族朋友说,24年前,这里发生7级大地震,损失惨重,五六十万间民房倒塌损害。那时,全省正在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如火如荼地大上快上乡镇企业。丽江却退出了原来污染企业,关闭了所有“五小企业”,借助国家支持的抗震救灾资金,抢救恢复古城原貌,率先确定发展旅游产业的目标。锲而不舍,一任接着一任,一张蓝图干到底。无论遇到多大艰难困苦,始终围绕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坚定不移地修高速,架高铁,建设飞机场,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地实现了既定的目标,带动了水利、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如今,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3万元。

  我们每个人的话题都是旅游,整座古城里的人都在从事旅游业,都在继承弘扬悠久而深厚的民族文化。石头城已成为丽江旅游业的一颗新星,正在冉冉升起。丽江年均旅游总收入高达370多亿元,带动了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它与国内外的著名旅游胜地相比,实在太年轻啦,从上世纪90年代初全省在这里召开第一个旅游工作动员会议算起,至今也不满30岁。即便与滇中著名旅游胜地石林、西双版纳相比,都显得年轻。丽江旅游真可谓后来者居上。

  条条道路通北京。丽江旅游的成功,预示着云南这样的边疆民族地区具有超常规发展的后发优势,不能盲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验,更不能照“葫芦画瓢”。如果具有特殊资源的地方,不一定走工业化的道路。纳西族名人宣科幽默地说:攀登上雪山的马,不一定是好马。绕过雪山,到达目的地马才是真正的好马。

  当年,蒙古大军迂回此地而完成了统一中华民族的大业,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迂回长江第一湾完成了北上抗日的伟业。今天,纳西族绕过现代工业化进程,在发展旅游产业中顺利崛起。想到这些故事的时候,我又兴奋起来。是啊,当我们生命中众多鲜活的东西,在文明的目光中迅速消失的时候,石头城所呈现出来的世界,却是无比鲜活的,无比感性的,它似乎是一个例外——既保留了古老的文化、悠久的传统,又正在创造自己新的历史。它有自己的个性,犹如一个与众不同的细胞,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造就了它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现在的石头城是云南高原上最神奇的风景,是云南历史文化中一个优秀的组成部分,是云南现代化历程中最厚重的历史佐证。透过它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云南最深处的民族记忆、传奇故事和新的崛起。我诚以小诗赞之:

今朝举足竞风流,丽水金沙眼底收。

代有高人开胜景,石头城数最源头。

作者简介: 

  孔祥庚,云南省建水县人,笔名云根,研究员。早年从军务农任教,曾任中共云南省委副秘书长、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玉溪市委书记、玉溪军分区党委书记,云南省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现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出版《云根诗词》三卷以及人物传记《理想的父亲》《朱德与云南》,非虚构文学著作《彩云绮梦·云南26个民族的伟大跨越》《五个石头的故事》等。

  相关阅读: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汉族篇:万里云南有“可渡”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彝族篇:小村寨的“城子”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白族篇:诺邓火腿与西班牙火腿的历史性决胜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哈尼族篇:当大地成为艺术的时候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傣族篇:守护最后的原始雨林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壮族篇:坝美的当代“世外桃源”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苗族篇:荒田村的“攻坚之战”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回族篇:神奇而不神秘的纳古镇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傈僳族篇:高黎贡山深处的“济世良方”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拉祜族篇:芦笙在世界吹响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佤族篇:翁丁寨的“蒙太奇”

责任编辑:郭建丽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