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精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艺精品 >> 正文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拉祜族篇:芦笙在世界吹响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27日 18:08:57  来源: 云南网
开栏的话

  云南有4060多公里的国境线,26个世居民族有16个少数民族跨国境线而居。各族人民面对汹涌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对急剧变化的竞争世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追寻以现代社会同步的好梦。作者以一个民族选择一个乡村的形式,努力用文学的笔调,再现每个民族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跨越,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就。每“读”一页,都似乎从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到海拔76.4米的西南三省最低点——河口,俯看到了一个峰峦迭起的“山国”,一片人间净土,一片彩云之地,一个诱人的“天堂”。

  即日起,云南网刊发《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连载,共26个章节。以“梦”的名义,向读者叙说云南各个民族在现实时光中的“奋斗史”“抗争史”“发展史”和“心灵史”,带领读者去接近和发现云南各民族极不平凡的生存空间和脱贫的光辉历程。

《彩云绮梦》 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拉祜族篇:芦笙在世界吹响

  “芦笙恋歌”四个字,是我青年时代一个最绚烂的记忆。那个年代,我与一幕精彩而浪漫的电影相遇。在那个电影中,出现了让我浮想联翩而又永世难忘的画面:明月当空照,澜沧江水流。芦笙悠扬动情,回荡在原始村寨。拉祜族男女青年穿着盛装,载歌载舞地尽情欢度中秋佳节。美丽的姑娘娜娃,被爱慕者扎妥的求婚打动了,沉醉于相互爱慕的甜蜜之中。一对情侣却在抵抗国民党军队的野蛮掠夺中被迫离散。扎妥逃入原始森林,变成了“野人”。新中国成立后,扎妥被娜娃吹奏的芦笙恋歌唤醒之后,走出了原始森林,有情人终成眷属。

  最关键的是,电影开映时的片名——《芦笙恋歌》,从此被我铭记于心,无法忘怀。它曾经感染过一代中国人,至今仍然鼓舞着一个民族不断地追求纯洁美好的幸福生活。

  多年之后,我才知道芦笙又名葫芦笙,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它起源于拉祜族的一个传说:始祖扎迪与娜迪从葫芦里诞生之后,繁衍出人类,从此大地上有了拉祜族人民。在拉祜族的文化中,葫芦是他们的吉祥物,葫芦笙是他们的护身物。每个拉祜族同胞身上都要带三个葫芦:一个装酒水,一个装火药或籽种,最后一个葫芦笙,是吹奏自己内心的一切喜怒哀乐。他们从幼儿时代就要学习吹葫芦笙,一直吹到暮年,吹得山山岭岭芦笙一片欢歌。

  沧桑巨变,拉祜族人民生生不息,世代繁衍,葫芦笙文化与边地上一个古老民族,一路走来,而成就了一个最诗意的词汇和最浪漫的意象。这个词汇的存在,对云南拉祜族来说,已不仅仅是一支歌舞的存在,而是地域、时光和心灵的史诗在大地上以最欢乐的方式无限传播。

  在我看来,“芦笙恋歌”其实是我们心目中最早的“云南映像”和“云南声音”。当初拍摄那样的电影,应该是一次“历史性”的艺术创造,并一步一步演变成云南拉祜族生活中一种美好生活的象征,从此也成为回旋在中华乃至世界大地上的一个文化艺术符号,也因为有了这样的艺术名片,拉祜族人民的神秘历史才逐渐揭开,那片燃烧着民间艺术激情的地方——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也才逐渐被发现和发掘出来。

  这个地方的拉祜族占云南拉祜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这里是葫芦笙文化的发祥地,拉祜族群众的血液里流动着葫芦笙文化的细胞,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里是葫芦笙文化基因的传承地,也是葫芦笙文化走向世界的高地。时至今日,对于任何一种文明,若想窥见其中的历史秘密,最有效的分析依据之一是他的音乐作品。拉祜族的祖先们在这片土地上一直传承着自己的音乐文化。

  真正让世界分享到“芦笙恋歌”艺术魅力的传承人应该是一位拉祜族演奏高手——李娜倮。她三十岁出头,身高不到一米六,脸色红润,头发乌黑,语言朴实,特别是在人多的地方更是话少,开会发言也很简短,不过讲的都是真话,实在话。我听过她无数次发言,从来没有半句空话,更没有废话。在她的血液里却全是拉祜族文化的细胞。她在国家大剧院演奏拉祜族歌曲时,震撼了全场;她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演奏拉祜族歌曲时,感动了全国观众;她在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演奏拉祜族歌曲时,赢得了无数海外观众的赞誉。当她面向世界唱响“芦笙恋歌”的时候,世界爱好音乐的人都好像敏感地接收到了一种来自中国的优美旋律,很多人都有一种被深深感染和震撼的感觉。特别是那些已习惯于把自己的感官迷醉在西乐里的人,突然被芦笙的乐声真切地带入了一个古老部落社会的想象里,直接通过聆听一支古老乐曲,试着读懂一个东方族群关于民族、迁徙、战争、爱情、家庭、生产和宗教的复杂气息或意义。

李娜倮

  我有幸接受李娜倮的邀请,探访老达保寨。上世纪90年代初,我也曾经探访过这里的拉祜族村寨,那时从昆明乘坐三天的车子才能到达澜沧县城,再乘坐一天的车子才能到老达保寨。这次乘车7个多小时就完成了过去4天的路程。如果从昆明乘坐飞机到景迈机场大约1个小时,再从柏油路乘车到老达保寨,最多就是几十分钟。李娜倮带我进入了掩映在密林深处的老达保寨。寨里过去的泥坑路,变成了有路灯和排水沟的石块路;歪歪倒倒的茅草房,改造提升成了具有艺术风格的杆栏式民房;还建起来公共厕所、娱乐场所。家家户户的住房里,都有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李娜倮主动介绍说:这几年政策好,村里日子好过啦。全寨119户494人,已经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201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40多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1200多元,是过去的几十倍。家家住进了新房,不少人家有了小轿车、大汽车、摩托车。此时,我看到寨子里悬挂的金色葫芦放射出来的光芒里,已经充满了新时代的色彩。

拉祜族工艺品

  拉祜族一个由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他们翻身做主人之后的美好愿望,就是与时代同步:走向世界,也让世界了解原始村寨。李娜倮多次在大会上发言,都曾经讲过这几句话:我就是希望我们寨子能走出去,外面的人能走进来,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拉祜族文化,共同弘扬拉祜族文化。这是她追寻的梦,也是拉祜族村民追寻的梦。

  我在参观拉祜族文化庄园时,李娜倮很谦虚地推荐李扎戈为我介绍情况。看上去,李扎戈已经七十多岁啦,银白色的发型却很有风度,眼光里蕴含着一种艺术气质。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讲起拉祜族的历史文化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我们首先参观的是芦笙坊,李扎戈从《牡帕密帕》的保护传承,讲到如何打造拉祜族原生态歌舞《快乐拉祜》;从挖掘、整理、提升当地民间的原生态艺术资源,讲到聚集融合各地拉祜族的文化资源,最终形成传统文化、风情展示、歌舞展演结合的拉祜族庄园。他既是传承人,也是创新者,为葫芦笙吹响世界而呕心沥血。

  走出芦笙坊,李娜倮又推荐一位身体壮实的中年男子为我介绍情况。他叫李石开,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又是一位经营能手,担任演出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他带我参观了青竹坊、陀螺坊、艺织坊、农耕坊、根雕坊、舂香坊之后,最后到茶吟坊品茶。他一边请我品茶,一边介绍:从2013年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在这里演出了730多场次,接待游客近12万人,同时还多次受邀到北京、上海、广州、广西、湖南等地演唱,也到过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演唱,还走上了中央电视台、进入了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杭州大剧院演唱。全寨旅游综合收入800多万元。全村人人都是公司的成员,人人都可以参加分红。目前已经分红250多万元。他记忆力超常,能够脱口说出许多数据,就连全寨有420多亩茶叶,由大众茶提升为旅游精品茶之后,每个村民可以多收入几块钱都讲得清清楚楚。他将拉祜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转化为生产力,再转换为村民的财富,讲得通俗易懂。

拉祜族妇女

  我走进李娜倮的办公室,在举目细看四周墙壁上挂着的奖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全国十佳魅力新农村,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还挂有李娜倮参加中共十八大代表会议的照片,她于2008年获得“普洱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10年获全国青年歌手普洱市片区原生态唱法一等;2012年获云南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2014年获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16年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云南省“脱贫攻坚奖”、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2017年云南省“云岭楷模”荣誉称号、云南省“百名拔尖农村乡土人才”、“云岭楷模”称号等等,奖状更是多得数不胜数。

  此时,李扎戈老师坐在茶桌边沏茶,李石开老传承人坐在桌旁品茶,李娜倮一边请我入座品茶,一边说:这些奖状只能代表过去,每天都得唱出自己心中的新歌。是啊!他们每天都在唱心中的新歌,每天都在创作心中的新歌。全村创作了300多首民歌,唱响了300多首拉祜族心中的新歌。李娜倮13岁成为吉他能手,16岁创作歌曲,18岁成为拉祜族民歌作词家。她从来没有进过专业学校,但是她创作的三十首多首拉祜族歌曲,都富有传统的诗歌风味,每一首都充满了诗意。我特意邀请她随意朗诵一首自己创作的歌词。她端起手中的茶杯即刻应诺:

  我会唱的调子像沙粒一样多,

  就是没有离别的歌;

  我想说的话像茶叶满山坡,

  就是不把离别说。

  最怕么就是要分开,

  要多难过有多难过。

  甜美的歌词,美得会让人想到《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想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想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她的歌词里蕴藏着古代民歌的比赋兴元素,蕴藏着她内心的真情。诗贵情真,艺术也贵在情真。她凭据满腔的真情,圆了拉祜族世世代代追求的梦。

  如今的老达保寨,户户是加工坊,楼楼是展销点,个个是文化人。大部分村民都擅长芦笙舞、弹吉他、摆舞、无伴奏和声演唱,男女老少能唱歌跳舞,每户都有人参加演出。如果有演出时,每个村民都是表演艺术家;如果没有演出,每个村民都是采茶种地的农民,过着一种诗意般的生活。

  我的探访也是在诗意中结束的。当天,庄园里有来自各地的游客七八百人,观看表演结束时大家一起跳芦笙舞:激情荡漾,旋律优美。舞步的力量就像时代的助推力,歌声的动听就象幸福的美梦。

  李娜倮在办公室摆好笔墨纸砚,邀请我写几个字。我的书法不在行,只好口占四句诗作答谢:

葫芦神妙出乾坤,万代夫妻满福门。

酿蜜采茶通鸟语,吹笙起舞颂天恩。

作者简介: 

  孔祥庚,云南省建水县人,笔名云根,研究员。早年从军务农任教,曾任中共云南省委副秘书长、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玉溪市委书记、玉溪军分区党委书记,云南省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现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出版《云根诗词》三卷以及人物传记《理想的父亲》《朱德与云南》,非虚构文学著作《彩云绮梦·云南26个民族的伟大跨越》《五个石头的故事》等。

  相关阅读: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汉族篇:万里云南有“可渡”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彝族篇:小村寨的“城子”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白族篇:诺邓火腿与西班牙火腿的历史性决胜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哈尼族篇:当大地成为艺术的时候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傣族篇:守护最后的原始雨林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壮族篇:坝美的当代“世外桃源”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苗族篇:荒田村的“攻坚之战”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回族篇:神奇而不神秘的纳古镇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傈僳族篇:高黎贡山深处的“济世良方”

责任编辑:郭建丽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