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精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艺精品 >> 正文
中华文明的重心为何向南转移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1日 14:50:00  来源: 北京晚报

原标题:中华文明的重心为何向南转移

《长江文明》 冯天瑜 马志亮 丁援 中信出版社

“黑格尔说:‘历史的真正舞台是温带,当然是北温带,因为地球在那儿形成了一个大陆,正如希腊人所说,有着一个广阔的胸膛。’温带—亚热带成为文明先发地是不争的事实,而北温带偏南的北纬30度线附近,因兼具充沛的水热条件,成为最有利于文明发生发展的地段。这里并列诞生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北纬30度线是当之无愧的‘人类文明发生线’。这条‘发生线’穿过四大文明古国的母亲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河,以及壮阔的长江。”

《长江文明》中陈述的这一历史事实,一直被人们所重视。不过,这个“北纬30度魔力”又是从何而来?

实际上,北纬30度并没有什么天然优势。受制于副热带高压,北纬30度线附近多为干旱少雨地带。比如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就是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带,孕育古波斯文明的伊朗高原也相当干旱崎岖,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同样干旱少雨,更不要说撒哈拉大沙漠了。而长江流域是北纬30度的唯一特例,如《长江文明》所写,“这里是一片广阔的降雨充沛的地区,全流域年均降水量达1126.7毫米,西部横断山脉、青藏高原耸立,将来自太平洋温暖湿润的东南季风拦在其东部,使长江流域成为北纬30度线附近不可多得的雨量充沛地带,兼具文明发展的两大必备条件——充沛的淡水与丰富的热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长江流域都属自然条件优厚的地带”,也正因此,长江流域有着极大的文明发展潜力。

历史学家冯天瑜在《长江文明》中,以考古发现和史料,铺叙出长江流域的璀璨文明史。

考古发现证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仅具有距今1万年以上的稻作遗存,而且是新石器时代稻作遗址分布最集中的区域,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早的地方。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就取代狩猎采集成为社会经济主体。至良渚文化晚期,杭州湾北部的茅山遗址稻田平均亩产量达141千克,是河姆渡文化早期田螺山遗址稻田平均亩产量的2.5倍,非常接近汉魏时期的南方水田平均亩产量。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防洪手段的加强),长江流域的先民们逐渐将稻作农业推进至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建立起更大规模的聚落。同时,因为“稻作农业需要较高的技术和更加精心的管理,甚至稻谷的加工也比小麦、粟或玉米等困难得多。因此从事稻作农业的人们,易于养成精细和讲究技巧的素质,有利于某些技巧较高的手工业的发展。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良渚文化有那么精致的玉器、漆器和丝绸织物,其工艺水平远远超出同时代的其他文化的产品”。

迄今为止,国际知名的“中国第一城”就是位于长江中游的城头山遗址,其“第一次筑城早至大溪文化一期,距今超过6000年”。遗址区域内还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6500年前)、保存完好的水稻田,这证明筑城的经济基础来自长期稻作农业的积累。

此外,温暖湿润的长江流域还是丝绸和茶叶的故乡。早在公元前3000至前2000年,借助桑树的大面积生长,丝织品开始出现。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茶树遗存,就出土于长江下游的浙江余姚田螺山河姆渡文化遗址6000年前的地层中。

更重要的是,相比逐渐成为地上悬河、决口与改道的概率更大、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同时还因为降水年际差异巨大而容易发生旱灾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分布着众多湖泊,能够起到调节作用,大大减少了洪旱灾害影响。这也是长江取代黄河,成为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并供养更多人口的重要原因。

在历史上,长江流域的族群交流经历了由封闭向多元的转变。汉代之后,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交通进步,尤其是东晋、晚唐与两宋之际的南渡,长江流域以开放态度吸纳异质文明,形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一支。

在经济与人口上,长江流域也后来居上。唐代有“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之说,南宋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谣,明清更流行“湖广熟,天下足”之谚。

《长江文明》一书记录了长江流域的历史,也剖析了为何中华文明的重心逐渐由北向南转移的原因。它涉及时间、空间、自然、历史、经济与文化等多个维度,而贯穿全书的那个词,是“水”。

正如书中所言,水是有机生命的源泉,文化则由人这一高级有机体创造,因此,水(尤其是人类饮用、农作物灌溉需要的淡水)是文化生成的必备条件。人类有了稳定的淡水供应,才可定居并跨入文明门槛。能够为人类生存及发明发展源源不绝地提供淡水的则是河流,所以河流总被称为母亲河。

另一个让我关注的词则是“迁徙”。西晋“永嘉之乱”后,黄河流域的经济与文化遭遇巨大破坏,汉族士民大规模南移,《晋书·王导传》称:“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汉族士人将北方文化传播至南方,大大促进了南方文明的发展。大量劳动力的投入,使南方的经济开发呈现出全新局面。

唐代的“安史之乱”使得大唐帝国从此衰落,也让黄河中下游地区历尽浩劫,此后的藩镇割据与政局动荡使士民再次大规模向南迁移。北宋的“靖康之难”则被视为文化重心南迁的最后催化剂。宋室渡江后,“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中国文化重心也彻底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最让我感慨的则是中国近现代文明的走向。晚清时期,上海、汉口、九江、南京和镇江等相继成为通商口岸。中国近代中期最重要的两大工商业基地,便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交汇地带。古老的长江文明,在中华文明最艰难的时刻与世界文明率先接轨。这是时人希望看到的,也是我们不该忘记的。(叶克飞)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