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精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艺精品 >> 正文
老北京风情卖糖子儿的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5日 14:30:00  来源: 北京晚报

原标题:老北京风情卖糖子儿的

小孩子都喜欢甜食,平常吃零食就爱吃糖果。现在生产的各种糖品,可真是花样翻新,琳琅满目。各种口味的水果糖、牛奶糖、巧克力糖、夹心糖等等,各家的宝贝儿都是挑着花样吃。

想起我小时候,糖果的制作从原料到外形都比较单一落后,品种更是有限。那时吃的大多是卖糖小贩自己在家中熬制的糖球糖块,自产自销,走街串巷赚点儿孩子们的零花钱,来维持一家人生活。

他们卖的糖有两大类,一类是用麦芽熬制的麦芽糖,在里面加上一些花生、芝麻和各种干果,分别制成花生糖、芝麻糖、青果糖、杨梅糖。这类麦芽糖味道比较淡,不太甜。还有一类是用白糖熬制的,把白糖倒入小铜锅里,稍加点水,用微火熬成糖稀,再分别加入薄荷精、香蕉精、橘子精就成了不同口味的水果糖。用小铲子搅拌均匀,分别倒在一块刷上香油的石板上,整理成长条,压扁后用小刀横竖划开,待凝固后就成了各种口味的糖块。

这些卖糖果的小商贩,都穿得干净整齐,一般是身着蓝布长衫,腰系白围裙,带着白套袖,青鞋白袜。脖子上挎着一个锃光瓦亮的硬木浅托盘,上面放着小纸盒,分门别类盛放着不同口味的糖。他们在胡同里边走边吆喝:“卖薄荷糖、香蕉糖、桔子糖、花生糖哟!”看见在院门口玩耍的孩子,就笑容可掬地上来搭讪:“想吃水果糖吗?回家要钱买几块吧,可好吃了。”孩子哪禁得住甜食的诱惑,撒腿转身往家跑,磨着和大人要几分钱,高兴地买几块,那时零食很少,有这几块糖能含在嘴里幸福半天。

干这行的老人居多,经常到胡同里叫卖,久而久之就混熟了,只要一见卖糖老人来了,孩子们把攒着的零花钱就掏出来买糖吃,小贩也有了稳定的市场。

老北京平时有三大庙会,东城的隆福寺,西城的白塔寺,护国寺,每月都轮流有集市。到集市的这天,那是人头攒动,热闹极了,各种摊贩汇聚于此,其中少不了的是卖糖果的,他们没有固定摊位,都是挎着木托盘在人群中穿行吆喝,在集市的喧嚣中也是一道风景。

那时每到夏天,什刹海都有荷花市场。在湖畔搭棚设摊,数十年来,成为别具一格的消夏场所。这里的茶棚设在深入水面搭建的木栈道上,两边是香远益清的荷花、荷叶和莲蓬。坐在茶座上清风拂面,暑气顿消。这时总有一位卖糖果的老人,挎着木托盘出现在茶座之间,送货上门推销其自制的“冰糖子儿”(就是各种糖块儿)。怡翁老人在《消夏四胜》一文中记载:“……他把小纸匣送到人们的面前,里面呈现出冰糖精制的小巧什锦。绿色的‘小黄瓜’、白色的‘藕枝’、红色的‘樱桃’、黄色的‘杏子’,还有个玉身朱口的‘兔儿爷’,每匣售价两角。若是嫌贵,老人依然笑嘻嘻地取出另一品种,……每匣售价一角。若再嫌贵,老人还是笑眯眯地边取边说:‘您买点哈密杏儿。’随手取出一盘蜜浸的杏干儿,度价零购,多少均可。这位老人如此礼貌而愉快地做生意,数十年如一日。……”从描述中可以看出糖果就是当时饮茶闲谈的主要佐食了。那时的小贩一般都是经商有道,货分等级,价由货定,明码标价,随客挑选。这点我倒觉得是服务经商之本。(何大齐)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