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读书 >> 正文
百年历史来眼底 天地舞台扬正声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9日 10:40:00  来源: 陕西日报

原标题:百年历史来眼底 天地舞台扬正声——读《易俗大先生》有感

20世纪初,中国文化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戏曲改良运动,各家戏曲班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创建新式秦腔班社,赓续秦腔辉煌历史,改良社会,教化百姓,成为陕西社会有志之士的共识。1912年8月13日,易俗社在西安正式成立。从那时起到今天,易俗社为中国戏剧界留下了一批难以磨灭的经典剧目,塑造了一批难以忘怀的舞台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揭示易俗社长达百年的光辉历史、伟大成就,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近日,一本反映易俗社百年历史,展示其光荣与辉煌、艰难曲折而又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的纪实文学《易俗大先生》,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作者以口述史、采访记、回忆录和报纸杂志、内部资料为依据,采取以人系事、寓史于人的写作方法,再现了百年秦腔班社易俗社的兴衰荣辱历史,揭示了其教化社会、移风易俗的办社宗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发展演进历程。作者选择易俗社具有代表性的八位大先生及“49级”学员集体,依生平顺序,珍珠穿线,披沙拣金,其主要事迹环环相扣,互相衔接,形成了全书隐含的时间轴线,支撑起行文逻辑。作品语言质朴细腻,人物形象刻画生动饱满、形神兼备,使全书充满了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是一本优秀的通俗戏剧史读物。

易俗大先生的从艺史,就是见证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易俗社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自己的命运与国运、世运,与时代、历史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体会了与国家民族同命运共甘苦的百般滋味。1926年,河南军阀刘镇华驱使号称十万之众的兵匪返陕祸乱,在西安围城期间,为配合守城,安定人心,易俗社坚持正常演出;1937年6月,日寇对北平城虎视眈眈,大战一触即发,易俗社坚持为二十九军、冀察驻军及北平各机关、新闻界、大中学校演出《山河破碎》《还我河山》《淝水之战》等激励军民斗志的自编剧目;1938年,敌机轰炸西安,易俗社几乎倾家荡产,一夜覆亡。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易俗社终于在1949年5月迎来了崭新的春天,用枯木逢春、久旱甘霖来形容其惊喜之情,恰如其分。进入新时代,易俗社及其新老艺术家焕发出了惊人的艺术青春,1959年,以《游西湖》《三滴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礼剧目;1979年,大型秦腔现代戏《西安事变》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成为当时戏剧界解放思想的代表作。今天,戏剧界花开锦绣,易俗社仍扎根西部,立足社会,自觉追求实现自我价值。

易俗社大先生的从艺史,就是在大时代中勇担道义、自强不息的历史。易俗社元老李桐轩晚年做《莲舌居士传》,称自己一生事业在于除旧布新,以祛除愚昧落后,提高人民的知识水平。可以看出,大先生们从易俗社成立之日起,就自觉承担起了教化社会、移风易俗、推动社会进步的时代重任。正因为抱定这个结社宗旨,胸怀改造社会重任,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条件多么简陋,甚至于在兵匪横行、社会动荡不宁,社内演职员食不果腹、形同乞丐的情况下,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崇高的使命感、强烈的责任感以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顽强作风,是易俗大先生的可贵品质。

易俗社大先生的从艺史,就是戏剧与人民融为一体,为人民、为社会弘扬正气的历史。揭露黑暗,抨击落后,指陈时弊,鞭挞丑恶,革除陋习,倡导文明,反映人民呼声、心声,培植社会元气、正气,是易俗大先生们编写剧目、登台演出时一贯秉持的戏剧理念。李桐轩的《一字狱》抨击了旧时代横征暴敛的黑暗统治;孙仁玉的《新女子顶嘴》提倡男女平等;范紫东的《软玉屏》发出了“生命平等无贵贱,只凭法律保人权”的呐喊。如果说,大先生们早期还希望以改良方法推动社会向文明民主演进的话,进入20世纪30年代,他们的指导思想则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通过排演《商汤革命》《武王革命》,以古喻今,以古讽今,明确主张以革命手段改朝换代、除旧布新。当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之际,大先生们以秦腔为武器,以舞台为阵地,编演了《长江会战》《湘北大捷》《血战永济》《卢沟桥》《东望楼》等反映前线将士与敌寇做殊死拼搏的现实题材剧目,鼓舞了全民族坚持抗战、敢打必胜的民族气节、牺牲精神。

易俗社大先生的从艺史,就是守正创新,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历史。创建易俗社的大先生们,虽说多数人接受的是科举教育,但当他们经过戏曲改良运动、辛亥革命,特别是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就有了与以往秦腔班社截然不同的办社理念和实际操作。易俗社成立之初,实行会员大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并设立了五大机构,一是干事部,由社长负责社内一切事务;二是评议部,评议社内一切事务,整理议题;三是编辑部,负责编写剧本;四是学校部,负责学员的文化教育;五是排练部,负责业务排练和日常培训。从中也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的民主平等观念,已经影响到大先生们的灵魂深处,并外化为对组织架构的塑造。除了组织机构新颖,大先生们还对秦腔这门艺术的剧目内容、排演制度、演出形式进行了大胆创新。如在1913年元旦,首演当时所谓的时装戏,在编写剧目时突破原有的字词限制,引入大量的诗词句式;与上海百代公司合作,录制经典剧目和唱段的音频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录制秦腔戏曲片、戏剧电影等。大先生们无论是在本土,还是离省赴汉口等地演出,都能够抓住一切机会,与国内其他剧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学习交流,相互吸收借鉴、扬长避短。正是一代代大先生们具有继承传统、不断创新、适应社会、自我革命的高度文化自觉,才使得易俗社并没有在近代中国百年来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中湮没无闻,而是历经百年浓缩积淀,百年守正创新,始终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历史进入新时代,依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读《易俗大先生》,仿佛是在看时光倒流、历史重演,眼前穿梭、飞扬、幻化着一个个似曾相识的饱经沧桑的面孔。读书之余,还可以扫码听秦腔名家演唱的经典唱段,欣赏新老秦腔表演艺术家的艺术风采。(何惠昂)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