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读书 >> 正文
古今哀鸣的蟋蟀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3日 13:30:00  来源: 云南网-春城晚报

原标题:古今哀鸣的蟋蟀

与“琴棋书画花鸟鱼”并列成为古代士大夫及贵族们闲情雅致的一种文化道具,称蟋蟀为雅虫似乎并不为过。

很多时候,我难以理解,作为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昆虫踪迹遍布世界每个角落,绝大多数昆虫对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破坏性极强,蟋蟀也不例外,何其幸被人追捧数千年、并形成独特的虫文化?

蟋蟀,也叫促织、蛐蛐等,“名头”虽响,颜值却很低。它黑瘦、头圆、触角长、胸宽、善跳,性情孤僻,鸣声不高,栖身于洞穴,发声时多在草叶间,且是个喜欢“拈花惹草”的主,民间称它“风流虫”。称其风流,可能源于它既被峨冠博带的封建帝王和权贵所宠,也为荆袍皂衣的平头百姓所爱;既出过贾似道、马士英等误国害民的“蟋蟀宰相”,也为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文人雅士增添过风采。故而,很难界定它是雅虫还是玩虫。

其实,人类开发蟋蟀娱乐功能的历史非常悠久,《诗经·唐风》中“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蟋蟀在堂,岁聿其逝……蟋蟀在堂,役车其休”的诗句,彰显早在2500多年前,先民已变害为利地将蟋蟀开发成“生物报时钟”,直到晚清,其功能虽逐渐式微,却仍未消失。按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所言,蟋蟀“爬”进唐朝,宫女们原本只是用它来打发寂寞,“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丝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于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不曾想,长安的纨绔子弟却将它引入博彩业,南宋学者顾文荐《负暄杂录》曰:“斗蛩之戏,始于天宝。长安富人刻象牙笼蓄之,以万金付之一斗。”由此,人们欣赏蟋蟀由“听其声”演成了“观其斗”,最终将其发展成关注度最高、参与者最多的“博彩”行业并拓展为融博彩、娱乐、文化于一炉“秋兴”产业。

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的“斗蟋蟀”活动,让蟋蟀身价暴涨,赚足了人气、财气,并“涂”上厚重的文雅色彩,文人骚客为此留下大量优美的诗词歌赋,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的“五德论”堪称对蟋蟀“斗志”的最高褒奖:“鸣不失时,信也;遇敌必斗,勇也;伤重不降,忠也;败则不鸣,知耻也;塞则归宇,识时务也。”

不过,继苏东坡之后宋代又一“全才”姜夔,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创作的《齐天乐·蟋蟀》,似乎表达了蟋蟀的“心声”:“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诗人听到的是蟋蟀的“哀鸣”,这哀鸣声也给了创作的灵感,他便从音乐的角度展开联想,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蟋蟀的哀鸣声、诗人的吟诵声、思妇的织机声、捣衣的砧杵声、被囚者的悲叹声、儿女们的欢笑声等有机地交织融合于一炉,最后构成对南宋苟且偷安、不图进取、只顾寻欢逐乐可悲观实的批判。这何尝不是一种警示: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抵制享乐主义。(赵柒斤)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