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非遗 >> 正文
关注美好需求推动“非遗”走向生活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01日 10:19:00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关注美好需求推动“非遗”走向生活

十多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面对庞大的需要保护的项目,“非遗”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从属性来看,“非遗”源自民众的生活实践,其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而在当代若能实现生活传承,则是促进其发展的最好方式。然而伴随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很多原本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非遗”不能继续发挥作用。那么,“非遗”是否真的面临发展衰微的困境而无发展之余地呢?殊不知,消费需求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非遗”真正走入民众生活的可能性。

以手工技艺类“非遗”为例。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广泛流行,手工艺作为传统文化的符号象征,正逐渐成为建构新中式生活方式的重要文化资源而被消费。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在物质生活富足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迫切向往和消费需求的深层结构变化。这无疑为倒逼传统工艺行业转型升级,推动“非遗”走进生活提供了绝佳契机。因此,要从人们实际的美好生活需求出发,关注当下市场反映的供需问题,重视需求侧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不断调整供给侧的供应,同时注意对需求侧的引导,从供需两端共同振兴传统手工艺。基于此,本文参照《中华手工》杂志发布的《2018年中国手工艺生态调查报告》(以下简称“2018年报告”)和《2019年中国传统工艺品牌调研报告》(以下简称“2019年报告”)的相关数据,指出手工技艺类“非遗”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从供给侧与需求侧看手工技艺类“非遗”存在的问题

产品类型供需不对等,生活日用品需求激增。据2018年报告显示,在手工艺经营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类型中,收藏观赏品位列第一,占比17.05%;从消费者购买意愿来看,精雕细琢的工艺美术装饰品仅占比4.26%,而茶具、鞋帽、文具等生活用品的消费意愿高达33.33%;在消费者购买手工艺品时所看重的方面中,是否有收藏价值与升值空间仅占比6.20%。可见手工艺产品类型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对等现象明显,需求侧的数据表明手工艺回归日常生活势不可挡且势在必行。伴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购买手工艺品不仅是为了送礼、保值升值,而是自己使用,越来越多的手工艺品进入日常消费领域。

产品审美供需不对等,设计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据2018年报告显示,23.39%的消费者购买手工艺品时更看重设计是否新颖别致;在消费者认为目前手工艺品存在的缺点中,缺乏设计创意与趣味性、产品雷同性太高占比最多,分别为26.10%、21.64%。可见,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产品设计,追求有个性与“好看”的产品。从供给侧来看,仅有9.08%的手艺人认为目前的短板是缺乏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仅有16.33%的手工艺经营者认为尝试新颖的设计造型是优秀的手工艺作品应具备的品质;46.15%的手工艺设计师没计算过设计费用占手工艺品售价的比例,且有33.85%的设计费用占比低于30%。从研究者的视角来看,17.21%的人认为手工艺发展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传承人缺乏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能力。可见手工艺从业者对设计还不够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设计的价值与消费者的需求,因此造成供需不对等的情况。

技艺认知不对等,手工文化普及有待加强。前述从业者与消费者对设计重视程度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众对手工技艺认知的不足。从2018年报告的数据来看,手工艺从业者包括“非遗”传承人(26.61%)、工艺美术大师(28.31%)、手工艺经营者(22.73%)、普通手艺人(25.77%),都认为展现精湛的手工技艺是手工艺品应具备的品质,其重要性仅次于兼具文化底蕴与造物智慧。而从消费者购买意愿来看,技艺精湛与否并不是他们在选购手工艺品时所看重的方面,对于个性与美观的追求远远大于对技艺的要求。众所周知,技艺是支撑手工艺发展的核心,创意、设计是附加于技艺之上为手工艺品增光添彩的。虽然近年来我国手工艺的整体发展呈现出复兴的态势,手工艺品在市场消费中的占比逐年增加,但民众对手工艺文化仍缺乏准确、深刻的认知,尤其对技艺的体悟还不够。如果不能从知识认知上提升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了解,那么当下市场的繁荣之象则不会长久。

品牌认知存在差异,产品核心价值有待提高。据2019年报告显示,20.15%的消费者认为显眼的视觉识别系统应是传统工艺品牌的必备要素,而这一点往往被生产者所忽视,仅有5.06%的从业者注重视觉识别。可见,供给侧与需求侧对传统工艺品牌的认知还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在现有传统工艺品牌中,63.25%的品牌成立时间不足5年,74.36%没有产品专利,专利拥有程度较低且实用、研究、技术型专利欠缺,反映出品牌的核心价值不高。

有的放矢、因势利导,促使“非遗”真正走进生活

打造中式生活美学,引导手工艺向生活日用方向回归。消费者对手工生活用品的强烈消费意愿,促使手工艺向生活日用方向回归。首先,鼓励手工艺生产经营者开发生活日用品,特别注意提升产品质量与实用功能,通过作品风格的塑造,满足当代人对中式生活品质的追求。其次,鼓励跨界融合。手工艺可以借助流行文化的载体,比如引入动漫等影视作品,实现与现代休闲娱乐的跨界结合,成为社会生活的新时尚。此外,发挥公众人物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打造有品质的中式生活美学。

鼓励设计介入,培养现代复合人才。消费者对个性与美观的追求,使设计的作用日益重要。一方面,要鼓励设计介入手工艺品生产,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观念相结合,使手工艺品以人们乐于接受的形态走入市场。另一方面,注重对现代复合人才的培养。当代手艺人需要具备现代设计思维,对传统工艺文化与现代中国美学都应有深刻的见解。因此可以借助高校的力量,组织对手艺人等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通过连续教育的方式让他们系统学习设计知识,提升审美水平。

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增强民众认知。向民众普及工艺文化,不能只做表面肤浅的内容。由于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民众对我国博大精深的工艺文化的体悟与吸收,因此需要多方而持久的投入。首先,扩大知识普及的广度。充分发挥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群艺馆等场所的主阵地作用,把“非遗”保护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面貌提升的过程中。增强在地铁、广场、购物商场、网络平台等公共空间的宣传力度,通过对代表性传承人的真实事迹报道,让民众了解手工技艺背后鲜活的人的故事。同时,提升知识教育的深度,使民众不仅对工艺常识有所了解,对相应的专业知识也有所涉猎,真正在知识认知上加深对手工艺及传统文化的理解。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核心价值。总体来说,我国传统工艺品牌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需从多方面鼓励从业者加强品牌建设以促进手工艺走入生活。首先,拓展经营思维,专注产品品质与创新的同时兼顾销售渠道的拓宽、推广力度的提升以及多元服务的提供。其次,提高对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视,注重产品外观、包装、品牌标志等一系列视觉设计,通过视觉形成差异化以满足民众“求异”的消费心理。此外,强化专利保护,并加大实用、技术型产品的研发,以提升品牌的核心价值。(徐赣丽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胤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