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创 >> 正文
江川铜作之美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7日 16:03:00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说到玉溪市江川区,铜器制作的技艺不得不提,论江川的铜器制作技艺,江川区前卫镇声名远扬。前卫镇渔村是江川区最大的行政村,在前卫镇这个有着600多年铜器制作历史的乡镇,渔村铜作有着更多的追溯和颇具影响力的引领。渔村的铜匠们通过对百年铜器制作技艺的传承创新,闯出了一条工艺铜作之路,也打造着“江川铜作之美”的闪亮名片。

  百年渔村的铜器制作轨迹

  前卫镇渔村辖2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其东邻星云湖,南距县城5公里,西与“台山书院”相连,北与七星塔相望,加之其百年铜器制作技艺孕育的数代铜匠,渔村可谓人杰地灵。

  前卫镇的铜器制作是江川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手工传统技艺。铜器制作初期以铜炊锅、铜锣锅、铜饭钵、铜脸盆、铜炒锅、铜茶壶等手工制品为主。走进渔村的村街小巷,铜器店铺琳琅满目的铜制品让游客目不暇接,一些店家叮叮当当的打铜声则让游客好奇,沿着叮当声找寻发现,铜匠在铜器制作时,造型、焊接、回火、漂洗等三十余道工序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会让游客驻足,这便是铜器制作技艺的魅力,也是渔村一道铜作技艺文化的风景。

  记忆中铜脸盆的厚实耐用,老茶铺铜茶壶的大气豪爽,铜炊锅煮菜散发温热,铜锣锅焖饭扑鼻油香······如今,一些铜器的应用少见了,但更多铜器的应用却精致了起来。铜炊锅过去是普通家庭的火锅,现在成了中高档饭店的特色菜肴;铜瓢牛肉、铜锅洋芋饭等饮食因用铜器烹制而物美价高。很多人对铜制品的印象,是一种回忆,是一种品位。

  铜器的制作生产,过去是因为大家用得到,而现在则是要用得更精致,甚至是用作工艺美术作品鉴赏。这一系列的变化,离不开铜器制作技艺的创新和铜器产业化的发展。

  放眼渔村的铜文化特色街,一间间颇具艺术气息的作坊,一件件工艺精美的铜器,再加上街道青石板路面,渔村铜文化特色街整体艺术氛围浓厚。在渔村铜器制作文化繁荣之前,渔村的铜器制作文化更多地体现在铜匠的小作坊中。

  铜文化特色街引领渔村新发展

  2016年以前,渔村铜文化特色街区还不曾呈现出如今的繁华,其百年铜器制作技艺在平凡的岁月中默默地传承发展。在更久的以前,渔村铜器制作规模小、工艺粗、产量低等小作坊模式弊端明显。渔村百年的铜器制作技艺需要创新发展,这是当地铜匠、村委会、前卫镇政府,乃至江川区委区政府关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渔村村委会在江川区委政府,前卫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于2016年启动了“渔村铜文化特色街区”升级改造工程。通过污水管网铺设、青石板路面铺设和部分沿街铺面的修建,为渔村铜制品销售和特色饮食文化展示提供了全新的外部环境,以此搭建起集铜产品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平台,实现了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双赢”。

  渔村铜文化特色街区的改造让渔村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渔村铜器制作传承创新的活力也得到激发——渔村铜器制作涌现出1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1名省级金属工艺大师,从事铜器手工制作的家庭作坊从2014年的10户增加到目前的30户,从事手工锻造铜制品的人员从原来的16人,增加到现在的100余人。渔村充分挖掘和利用其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精、小、细上下功夫,以较高的科技含量和精湛的工艺水平制作加工铜产品,铜产品由“传统炊具”向更具特色的茶壶、茶杯、花瓶等工艺艺术品发展。

  渔村的铜制品远销广东、上海、港澳台等地,部分出口到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到600多万元。随着铜产业经济效益的日趋提升,慕名前来渔村学习铜器制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原本不受重视的行业如今变得热门。渔村铜文化特色街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2018年被评选为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销售示范街区。

  渔村铜匠助力江川铜器产业

  渔村铜器制作的创新发展,得益于江川区、前卫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也离不开当地铜匠对于渔村百年铜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在渔村众多的铜匠中,有那么一位杰出代表,他就是从事铜器制作21年的云南省金属工艺大师杨攀林。

  杨攀林经营着一间名为“老包佳制铜艺坊”的店铺,据介绍这家店铺已有300多年历史,在当地较为出名。“老包佳制铜艺坊”的铜器制作技艺,从祖上传到杨攀林这里已是第6代。年幼的杨攀林在父亲打铜时,会在一旁观察父亲的每一个动作,并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工艺。1998年,高中毕业后的杨攀林,在其父的专门调教下继承了制铜手艺,并从事手工铜器加工。

  杨攀林在铜器制作的过程中,经过不断总结和思考发现,铜器如果单靠纯手工制作,不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制作上,成品也缺少产品附加值。产业转型的思考在他的脑海中形成。2017年,杨攀林引进了相关机械设备,用机械制作常规产品,自己则专注于纯手工铜器工艺品创作。在机械制作中,他把铜片通过机械造型后,进行纯手工锻打,实现了手工与机械的结合,较好地保留了江川铜器的手工特性。

  据杨攀林对比发现,机械与手工结合制作的铜器和纯手工制作的铜器在外观上并无太大区别,甚至比纯手工制作的更加漂亮。机械与手工结合制作的铜器不仅能满足市场大量的消费需求,也能保留传统手工的痕迹,在价格上也具有一定优势。在产量方面,以锣锅为例,杨攀林用纯手工锻打,他一天仅能完成两个。而引进机械后,一天能完成几十个或上百个。在杨攀林引进机械设备4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其铜器制作产值就相当于以前纯手工时一年的产值。铜器产量和质量同时保证的难题,在杨攀林机械与手工结合的创新中得到解决。这一制作工序在江川铜器制作的后续发展中得到倡导和普及,以前纯手工制作铜器时,因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江川需从外地进货的局面得到改善,现在则是将江川铜器销往外地。

  在铜器产量问题得到解决后,铜匠们纷纷开始研习铜器制作更高的技艺。正是渔村,乃至江川众多铜匠在铜器制作技艺上的不断研究和努力,“江川铜作之美”的铜艺名片将被打造得更加闪亮。“在2012年左右,我积极加入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用工艺美术的制作观念优化铜器制作技艺,致力于出品集实用性、观赏性及收藏性为一体的铜器艺术品。”杨攀林说。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赵振翔

责任编辑:郭建丽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