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创 >> 正文
首页 | 邮箱    
毛嘉和:使命与热爱入“泥”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9日 16:30:00  来源:云南网
毛嘉和:使命与热爱入“泥”

  对建水不少本地人来说,建水紫陶是谋生致富的手艺,对于游客来说,它是赠送亲友的绝佳选择,而对于行内专家来说,它又是值得细细品鉴的艺术品。那对于一个制陶世家的后人来说,建水紫陶又意味着什么呢?

  “制陶,对于我来说应该是家承技艺的担当,也是骨子里的热爱。”“毛公窑”的第五代传承人毛嘉和说。

毛嘉和:使命与热爱入“泥”

  使命必达 毛氏陶重现市场

  毛嘉和的传承使命由何而来?这得从毛氏家族的制陶史说起。根据毛嘉和提供的其家族的《毛氏族谱》记载,公元1382年,一位叫毛顺军的小伙子应招从军从江西吉安来到了云南建水,并在此安家落户,成为了建水毛氏一脉的先祖。当时正值建水青花瓷的鼎盛时期,毛顺军也在当地做起了陶瓷生意并就此开启了建水毛氏一脉的制陶篇章,并给后辈留下了一份陶土配方。由于建水紫陶的烧制原料取决于当地的五色土。制陶前,工匠会根据经验对不同颜色的陶土进行调配,各家陶坊的陶土配方各有千秋,对于毛氏这样的制陶世家,这一配方便代表着家承技艺的使命。

毛嘉和:使命与热爱入“泥”

  据《毛氏族谱》显示,随着建水紫陶的百年沉浮,“毛公窑”也经历着兴衰巨变。1875年,毛氏陶正式设立品牌——“毛公窑”,传到毛嘉和这里正好是第五代,也恰逢建水紫陶的“萧条之秋”。但从祖父手中接过了陶土配方,“毛公窑”传承发展的使命也就一并挑在了毛嘉和的肩上。从小和父辈学习陶艺的毛嘉和,虽然对制陶流程早已熟记于心,但其对紫陶的探索并没有止步。“无论是后来去到云南省轻工厅进修轻工业产品设计,还是和马成林老师学习制陶,对我做陶都有莫大的帮助。”毛嘉和说。

毛嘉和:使命与热爱入“泥”

  尽管在建水陶并不景气的上世纪90年代末,毛嘉和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并于1996年正式投身于建水紫陶的研发。

  2009年,在建水紫陶复兴大潮的推动下,毛嘉和毅然建起了窑厂,重新挂牌“毛公窑”。“窑厂建设之初我其实是不太支持的,甚至没去过几次。但我先生非常坚定,一定要重建。”毛嘉和妻子杜明珠说。后来被毛嘉和的坚持打动,杜明珠开始和丈夫携手致力于毛公窑的传承发展。在夫妻二人的努力下,2012年,毛公窑厂注册成为了建水县家和建陶文化有限公司,致力于紫陶艺术品研发、销售、品牌推介,产品远销国际、国内,公司成立的第一年总销售额就达到了600余万元。

毛嘉和:使命与热爱入“泥”

  毛氏陶迈向市场有了发展空间固然值得高兴,但毛嘉和还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大众对“毛公窑”的认识不仅局限于产品,而是更多地了解毛氏陶的制作和发展。作为“毛公窑”的传人,毛嘉和对紫陶的看法并不“小气”地局限于“家承”。“让更多人走进紫陶,了解紫陶,才是传承的意义所在。”毛嘉和说。为此毛嘉和将家承技艺升级为“毛公窑1875”的品牌文化,并开办“毛嘉和陶艺传习馆”,吸引更多爱好紫陶的人相聚在一起“以茶静心,以陶养性,以书明志,以画品格”。

  今年28岁的余静云跟随毛嘉和学艺已有10年的时间,对于陶面装饰已经游刃有余,如今余静云已经成为了“毛公窑”的一员。“最开始只是对制陶有兴趣所以试着学一下,来了才知道制陶是一门大学问,要花很多时间才能真正了解紫陶。”余静云说。

毛嘉和:使命与热爱入“泥”

  匠心独运 毛氏陶活在当下

  水涨船高,建水紫陶的复兴在市场上为毛公窑的传承发展开辟了一席之地,同时建水紫陶也迎来了一个作品琳琅、大师频出的时代。但在热络的建水紫陶市场,如何体现毛氏陶的价值,让毛氏陶能够独树一帜?毛嘉和在建水紫陶的特点上找到了答案。

毛嘉和:使命与热爱入“泥”

  建水紫陶有着“雅陶”的美称。除了做工精细,更重要的在于建水紫陶注重装饰,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艺术于一身。这一特点也决定着陶器内涵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紫陶鉴赏家眼中的价值体现。因此建水陶要突出自身价值不仅要看如何“塑泥为骨”,更要看如何“铸文化以为灵”。在这一方面,建水不少匠人选择临摹名家;而毛嘉和则选择了坚持原创,自成一派。

  由于建水茶具的兴起较晚,因此市场上壶形大多沿用“石瓢”“秦权”“西施”等传统宜兴紫砂壶的形制。“做好紫陶,光照着别人做可不行,要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东西。”毛嘉和打破了常规,陶磨茶具、毛公鼎、汉简茶台等一系列器型别致的紫陶产品应运而生,并先后荣获五项国家发明专利。

毛嘉和:使命与热爱入“泥”

  其中,毛嘉和最为得意的作品当数“毛公鼎”。和西周晚期的青铜礼器“毛公鼎”相比,毛嘉和的毛公鼎更接地气,其创作灵感来源于我国传统农具“檑子”(脱掉谷物外壳的农具)。谷入“檑子”如同茶入“毛公鼎”,稻谷经过“檑子”的作用力成为了清香的大米,而茶叶在“毛公鼎”的作用下化为醇香的茶汤。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就这么被毛嘉和融进了悠悠茶香之中。此外,厚实朴拙的石磨也被毛嘉和“搬”进了茶室化身为了陶磨茶台。

  “檑子”作壶,“石磨”为承,建水紫陶的制作毛嘉和为何能如此“匠心独运”?对于毛嘉和来说这一切不过是“热爱”使然。“我出身农村,檑子、石磨是我小时候最熟悉的东西,现在没人用了,我就想用这样的方式留住这份记忆。”毛嘉和说。除了将对农耕文化的热爱融入紫陶创作,毛嘉和还善于汲取建水本地的历史文化作为创作灵感。绘有元阳梯田雾隐风光的“雾锁梯田天球瓶”、头顶哈尼族草帽的茶缸、形似建水三眼井的烟灰缸等器物里满藏着毛嘉和对于家乡故土的热爱。

毛嘉和:使命与热爱入“泥”

  紫陶为毛公所爱,建水文化亦为毛公所爱。毛嘉和将热爱相糅,在做陶时追求“入清凉境、生欢喜心”成就了“毛公窑”无数精品的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了新载体。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周羽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郭建丽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