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创 >> 正文
创新机制 创造条件 补齐短板 让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民生视线·关注老年人新生活(上))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5日 11:29:28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创新机制 创造条件 补齐短板 让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民生视线·关注老年人新生活(上))

  中国正快速步入老年社会,新时代的老人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有哪些新追求?相关产品和服务供给是否充分?人口年龄结构、家庭结构带来的“老年孤独”如何化解?让老人们心情更加愉悦,政府、企业、社团机构等各方还能做些什么?请看本报记者的采访。 

  ——编 者

  

  时代在发展,晚年生活应该更多彩

  11月4日,记者一走进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养老助残服务中心大厅,就被高低起伏、激扬清越的歌声吸引。驻足聆听,几位老人正在练习美声唱法。

  学唱歌的李阿姨笑眯眯地告诉记者,她今年62岁,退休后常来养老驿站参加活动。“能发展兴趣爱好,还能交朋友,心情好!”她的这番话得到在座其他老人的共鸣。

  据了解,大栅栏街道下辖9个社区,在册老人将近1.6万。街道社区组建了歌唱组、口琴组、裁缝组、读书组、绿植组后,老人们踊跃报名参加,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大栅栏这些“闲不住”的大爷大妈,是中国老年人渴求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

  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认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虽然存在城乡、年龄、健康水平、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等差异,但整体上较以往有大幅增长。“特别是60—65岁的城市老人,身体比较健康,物质条件较为富裕,追求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意愿特别强烈。”

  时装秀、玩哈雷、滑冰、健身、滑翔……越来越多的老人,用看似特立独行的做法,刷新了我们对年龄的认知。

  从温饱到小康,老人们腰包更鼓了,闲情逸致更多了。

  养老金连续上调十几年,惠及上亿退休人员;我国已织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超过9亿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超过13亿人。“老人消费能力在提升,后顾之忧在变少。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必然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自我实现。”原新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健康水平稳步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岁,上升到2017年的76.7岁。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有32.8%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好”;全国60岁以上老年在业人口为9235.3万人,以低龄、健康老人为主,其中60至64岁的老人占42.8%。

  原新认为,在现有的退休制度下,“闲不住”的老人会越来越多。一方面,他们体力较好、精力旺盛,有条件去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相对年轻人,他们的人生阅历更丰富、管理经验更老到、性格更沉稳,因此还有能力去再就业,创造财富和价值。“发挥余热成了许多老人退休后人生规划的重要方面。”

  家庭小型化让老人负担变轻了。原新分析,计划生育导致老人需要抚养的第三代显著减少,闲暇时间更多,留给自己的收入也更多。老人有条件去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组团出国游,发展一项花钱的爱好,等等。

  移动互联技术架起活跃的“社交圈”。拼多多上组个团,“绿野”网上约个户外穿越,K歌软件小合唱,朋友圈里秀个图,发个抖音……越来越丰富的场景化网络社交软件,把老人们连接在一起,排遣寂寞;网上订票、网络约车、网上订房……越来越方便的移动支付手段,让老人们对走出家门、出趟远门进行文化消费,不再发怵。

  曾一度被认为与时代脱节的中老年人,已逐渐成为微信的新用户增长极。根据微信官方发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11月9日,微信上的月活跃老年用户(55—70岁)已经达到5000万,而仅仅在两年前,这一数字还是1263万。

  补齐“供给”短板,让“老有所乐”更完善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5亿。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品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但在“供给侧”,还有一些短板要补上。

  一是市场供给不足。

  去年,老年题材电视剧《亲爱的她们》热播,不少业内人士感叹,像这样能引起广泛关注的老年题材影视剧,近年来屈指可数。

  老年旅游市场虽然供应充足,但是产品同质化严重,而且旅行社尽量压缩成本,频繁强迫购物、适老化服务不足等问题,令消费体验大打折扣。

  “虽然老年个体的消费能力不如青年人,但这一群体市场潜力不可小觑,文化企业应进行前瞻性布局,扩大供给、提升品质并尽量照顾老年人消费能力,实行薄利多销。”原新说。

  二是完善相关基础性工作。

  很多公共文化场所和设施对老人也不太友好,未进行适老化设计与改造。老年公益性文化机构数量仍嫌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需要。据统计,目前全国老年大学只有3万多所,且师资匮乏。

  “面向老年人的文化服务还存在地区、城乡差异,市场不愿意去的‘洼地’,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投入更多资源。”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社会文化所所长李晶说。

  三是关注老年人精神卫生状况。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最新的抽样调查显示,全国老年人中有36.6%的人感到孤独,其中43.9%的农村老人感到孤独,超过65.8%的单身老人感到孤独。“一些老人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特别是病后生活困难或不能自理的老人,严重者甚至出现轻生。”李晶认为,农村贫困老人、慢病老人、失独老人和丧偶老人尤其需要更多情感关照。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研究室主任王丽华认为,目前老年心理健康、精神卫生方面的服务政策仍不完善,服务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相关模式也有待探索。

  都来想办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5亿,是现在的两倍。”原新认为,我国老年群体基数大、增速快,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需全社会做出努力。

  ——应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兜底保障。

  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老人的身心健康权益;加大对老人活动场所和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各地,特别是农村地区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大学;提高面向老年群体的精神卫生服务质量,将心理咨询、心理帮扶等公共服务下沉。

  “对从事老年服务的社会组织和非营利性机构,政府应给与更多支持。”李晶认为,这些机构往往难以盈利,政府可在税收、土地等方面适当给出优惠政策,或者购买服务。

  ——提高全社会对老人的认知。

  李晶建议,在全国推广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让青少年增加对老人的认知,学会与老人正确沟通。与此同时,帮助老人更多了解年轻人的世界,弥合代际裂痕,减少矛盾发生。

  ——企事业单位可以承担更多“悦老”责任。

  “我参加了退休职工运动会,踢毽子得了第二名!”北京市朝阳区一家事业单位的退休职工老李告诉记者,今年重阳节前一天,单位为退休职工组织了运动会,很多身体好的老同事都参加了。“拿奖倒在其次,是为了见见以前朝夕相处的老伙伴。”老李说,除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平时单位也会组织他们去看电影、逛博物馆、旅游等,“虽然退休了,感觉没有被忘记,自己依然是单位的一分子,有人关心咱,心里很温暖。”

  原新认为,虽然现在企事业单位剥离了很多“办社会”职能,但是相当一部分退休职工在心理情感上还保持着对原单位的认同、依赖,并从单位获得一定的归属感、安全感。“工会组织、离退休管理部门,还要发挥一定作用,配合退休人员所在街道社区,做好对老年人的情感关爱工作。”

  ——开掘市场“潜能”,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消费。

  家住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的退休老人张阿姨今年迎来了一个小玩伴——机器人“小度在家”。这是百度公司专为老人研发的一款人工智能产品,能根据张阿姨的语音命令开启家里的电器,还能联网播放相声、评书、音乐等视频。最让她意外的是,这个小玩伴还能与人简单对话,“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好玩!”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主任王小平认为,无论是老年广场舞服装这样的“大众消费”,还是陪伴机器人这类高大上的产品,在数量庞大且不断增长的老年消费群体那里,必有一席之地。“企业只要沉下心来精耕细作,一定能在满足老人需求的同时,也收获满满。”(申少铁)

责任编辑:郭建丽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