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化 >> 正文
普洱景东南诏国银生节度那些事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8日 09:38:00  来源: 云南网

景东县城 最左边高处平台上昔日为酋寨、卫所,现为景东一中 夏乡 摄

  有人言之凿凿地说,南诏时,现在的景东县城锦屏镇内设“银生节度治所”。范文澜、蔡美彪等著十卷本《中国通史》和《云南大百科全书》载:“银生节度与银生府同城而治,位于景东县城,即今景东彝族自治县锦屏镇。”另外,一位名叫哀牢青石的人在《银生节度银生府与银生古城》(中国普洱茶网)里说:银生节度又称开南节度,是唐南诏七节度之一,银生府又是银生节度的下设机构。银生古城,唐代南诏筑,位于景东锦屏镇,银生节度、银生府曾设于此,是南诏国的南方重镇。又是当时南诏对“婆罗门、波斯、阁婆、勃泥、昆仑等处的贸易之所”,更有甚者,说银生节度治所设在西双版纳州境内。

  这些说法,都值得商榷,根据汉史资料,以及据当时历史情况和地里位置分析,锦屏镇内没有设过银生节度治所,仅在开南设置银生节度治所,但是时间也很短,很快移往现在的楚雄州府所在地。当然,景东称为银生之地没有错,只是银生节度一直没能行使治权,名存实亡。

  南诏国概况

  哀牢夷所建立的蒙舍诏,即蒙舍国,洱海南部的哀牢人小邦国。唐朝初期,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比较大的小邦国,汉史称“六诏”,分别是河蛮人的浪穹诏(今洱源)、邓赕诏(今洱源邓川)、施浪诏(今洱源三营),蒙舍诏(今巍山)、蒙嶲诏(今漾濞),摩些人的越析诏(今宾川)。蒙舍诏位于在其他五诏南部,又称“南诏”,南诏灭掉其他五诏,建立了与唐朝抗衡的南诏国。

  南诏国(738年-902年),古代国名,是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南诏鼎盛时期的疆域,东面包括两爨,东南到达安南,西北连接吐蕃,南面和女王国(女王国的国都在今泰国的南奔)接界,西南河骠国(骠国的政治中心在今缅甸曼德勒一带)接界,北抵大渡河,东北抵黔、巫(今贵州和四川的长江南岸)。天复二年(902年)汉人权臣郑买嗣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新唐书·南诏传》记载:“外则有六节度,曰:弄栋、永昌、银生、剑川、柘东、丽水。有二都督:会川、通海。”又曰:“有十睑,曰:云南睑、白崖睑亦曰勃弄睑、品澹睑、川睑、蒙舍睑、大厘睑亦曰史睑、苴睑亦曰阳睑、蒙秦睑、矣和睑、赵川睑。”

  节度使设置的目的是“节度使卒兵分驻外围要害地方,统治六诏以外的诸部落。”只有节度使驻地(或治所),而不设“府”,节度使管辖军事、政治、经济等。

  于永泰元年(756年),开南设立银生节度治所,杨传磨侔大军将为首任节度使,正式揭开了银生节度开疆拓土篇章。杨传磨侔事迹在《德化碑》有所记载。

景东县城 通讯员供图

  银生节度治所所在地

  银生节度先设在开南,后移往楚雄州府所在地。

  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这样记载景东:“古荒外地,名曰柘南,蛮名猛谷一名。君南川,分十二甸,昔朴和泥蛮所居。汉、唐未通中国。南诏蒙氏立银生府于此为六节度之一。寻为金齿白蛮所陷,移府治于威楚。白蛮遂据其地,历大理段氏莫能复。大理国后期景东属蒙舍镇、威楚府管辖。元中统三年(1262年),平之,以所部隶威楚万户。”

  《读史方舆纪要》和《元史·地理志》:“开南州,州在路西南,其川分十二甸,昔朴、和泥二蛮所居也”相一致,因此可以肯定,“柘南”、“猛谷”应是开南的前世今生,并非是今天的锦屏镇,即现在的县城所在地。

  历史上的开南,是景东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南位于景东境内最大的坝子——川河坝子,土地平坦而肥沃。

  元朝后期,升景东为军民府,直属云南行省,元朝之后的“景东(锦屏镇)”正式替代开南,一直都是景东政治经济中心。那么也就是说,锦屏,应该是伴随元中期设置“景东军民府”时才成为景东行政中心所在地。元朝出现“景东”一词之后,历史资料上,“开南”一词逐渐淡出历史,多以“景东”代替以前史料中的“开南”,因此,研究者误以为“银生节度治所设在锦屏镇辖区,即现在的县城。如,《明史·卷三百十三·列传第二百一·云南土司》记载:“景东,古柘南也,汉尚未有其地。唐南诏蒙氏始置银生府,后为金齿白蛮所据。元中统三年讨平之,以所部隶威楚万户。至元中,置开南州。洪武十五年平云南,景东先归附。”

  “寻为金齿白蛮所陷”,寻,意思是“顷刻,不久”。如,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寻”字,就表示“顷刻,不久”的意思。《元史·卷六十一·志第十三·地理四》记载:“威楚开南等路,……蒙氏立二都督、六节度,银生节度即今路也。及段氏兴,银生隶姚州,又名当箸验。及高升泰执大理国柄,封其侄子明量于威楚,筑外城,号德江城,传至其裔长寿。元宪宗三年征大理,平之。六年,立威楚万户。”

  从以上汉史资料可以看出,银生节度治所先设在现在的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文井镇开南村,很快,开南被白蛮攻陷,银生节度治所被迫移往楚雄州府所在地。

银生中学 通讯员供图

  银生节度区域

  《蛮书》记载:“银生城在扑赕之南,去龙尾城十日程,东南有通镫川,又直南通河普川,又正南通羌浪川,却是边海无人之境也。东至送江川,南至邛鹅川,又南至林记川,又东南至大银孔,又南有婆罗门、波斯、阇婆、勃泥昆仑数种。外通交易之处,多诸珍宝,以黄金麝香为贵货。扑子、长鬃等数十种蛮。又开南城在龙尾城南十一日程,管柳追和都督城,又威远城、奉逸城、利润城,内有盐井一百来所。”扑赕,为今天大理州南涧县公郎镇,毗邻景东县西北边。862年(唐懿宗咸通三年),南诏王世隆遣将攻安南,经略使王宽不能御,朝廷以湖南观察使蔡袭代王宽为经略使,将兵屯守,樊绰随行。为了对付南诏,他受蔡袭命,对南诏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搜集资料并参考前人著作(主要是袁滋《云南记》),写成此书(《蛮书》)。唐朝(618年—907年),此书成书于862年之后,所记当是银生节度治所移往威楚后。

  移往德江城后的银生节度辖:银生城(威楚)、开南城(景东)、威远城(景谷)、奉逸城(普洱)、利润城(勐腊)、柳追和城(镇沅)、茫乃道(景洪)、通蹬川(墨江)、河普川(江城)、羌浪川(越南莱州)、送江川(临沧境内)、邛鹅川(澜沧)、林记川(缅甸孟艮)。

  民国侯应中所主编的《景东县志稿》也认为,景东一直到元朝,才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版图。元初(元朝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公元1271年~1368年)置开南州,隶属于威楚万户府,中期升景东为军民府,直属云南行省,正式有“景东”这一名之称,元中期后改为景东通判,万历末年设景东同知。明洪武中,改为景东府编户八里。土知府陶姓,土知事姜姓。今因之。”元朝后期,设景东军民府,府治才由开南移往锦屏镇景董山,即现在景东一中所在地,开南名称消失,出现了“景东”——得名于酋寨位于景董山顶。

  也有资料记载,认为同时在锦屏设置“银生节度”和文井开南设置“开南节度”。同为蒙舍诏,开南和“景董”相距约18公里,同时设置两个级别相当的行政治所,可能性不大,而且银生节度辖区包括“开南”。另外,元明清汉史资料上只有“在开南设银生节度”,而无“开南节度”一说。

  还有人认为,先设在文井开南,后移往锦屏。开南和县城锦屏仅相距约18公里,“开南遂为生蛮所据”,而锦屏镇内至明朝景董山设酋寨时,同样还是“诸蛮环伺”,银生节度移到锦屏就能躲避?傣族陶氏土司到楚雄向元朝纳降,先在开南设州,后设景东军民府,才把治所移往锦屏,一直延续到现在。如果南诏即在“景董”筑城,元朝又复到开南设州,这种可能性也小,而且南诏国没有在锦屏筑城。清《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景东《志》云,府旧无城池,治北有卫城。洪武二十三(1391年)年建,周二里有奇。又别为小城,在卫城之西,据景董山之顶,周三十余丈,开东北门以望远,名玉笔城。万历三年及十八年,相继增修,而府治则在卫城南门外之东。”

  开南之所以成为景东文化的源头,刚离开冷森林的人类祖先,最主要的“敌人”是野兽,为防止野兽侵袭,居住在开南,那里地势开阔,便于防御野兽侵袭。而当人类历史进步到一定得时候,面临最大的困扰是“异族”侵扰,锦屏四周群山环绕,天生就是一座城池。无论麓川思氏土司进犯,还是杜文秀白旗军挥兵南下,都几乎先攻下文井一带,再进兵易守难攻的县城(锦屏)。

无量山 通讯员供图

  银生节度辖区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

  南诏清平官郑回《南诏德化碑》说:“建都镇塞,银生于墨觜之乡。”

  “银生于墨觜之乡”,“墨觜”,说明银生节度辖区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应该是孟高棉语系的“蒲人”的“蒲”,译音无定字,汉史资料蒲也记作:濮、扑、朴、普、仆、卜。蒙舍诏境内“蒙舍蛮”,即无量山居住的各蛮夷。

  开南唐初属剑南道扑子部,证明蒲人所占比例最大,是当时居住在开南的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蛮书》卷四记载:“扑子蛮,……开南、银生、永昌、寻传(澜沧江以西)四处皆有”。唐代樊绰《蛮书》:“茫蛮部落,并是开南杂种也。茫是其君之号,蛮呼茫诏。从永昌城南,先过唐封,以至凤兰苴,以次茫天连,以次茫吐薅。又有大赕茫昌、茫盛恐、茫鲊、茫施,皆其类也。楼居,无城郭,或漆齿,或金齿(据《新唐书·南诏传》补),皆衣青布袴,藤篾缠腰,红缯布缠髻,出其余垂后为饰。妇人披五色娑罗笼。孔雀巢人家树上,象大如水牛。土俗养象以耕田,仍烧其粪……”《蛮书》中对茫蛮装束的描述,与“朴子蛮,勇悍趫捷,以青娑罗段为通身裤”、“崩龙……以藤篾缠腰,漆齿,文身。”所述颇为相似。这些资料可以看出,“墨觜”应该是指孟高棉语系的蒲蛮,他们是布朗族、德昂族和佤族先民,属于“忙怀文化”的一部分,但并非是与楚国南边毗邻的“濮人”一族。

  另外,需要厘清一下,占据开南的“金齿白蛮”的白蛮族属。县内有研究者将“白蛮”和“白夷”,“僰人”和“僰夷”混为一谈,其实,白蛮和僰人是指白族先民,而白夷和僰夷是称呼傣族先民,百夷为诸夷,泛指多种民族,即西南各少数民族总称。因元朝中后期傣族土司俄陶氏一族强盛,某些资料衍生出元朝中后期发迹的俄陶氏大战唐朝同时期的南诏国蒙氏,有陶氏土司把银生节度逐出景东一说。俄陶氏在元朝只任了两代总管,元朝就结束了。

  “金齿白蛮”,“金齿”,元朝之前,代指一个民族,这里已经代指地名。元宪宗二年,忽必烈征云南,在平定云南后,于元宪宗七年在永昌置三千户所,设金齿宣抚司,隶属大理万户府。《元史·地理志》载:“金齿宣抚司在大理西南,澜沧江界其东,与缅地接其西,则金齿用为地名,不限于金齿人所居之所,永昌非金齿人之地,而为金齿区域号令之所出也。”《元·百官志》载:“散府,秩正四品”,职官由万户府调任。知府有李宣,同知有张坤先、陈保。与此同时,元八年又设金齿、白夷为东西两路安抚司于永昌。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金齿安抚司为宣抚司,立金齿六路,建六路军民总管府。可见“金齿”地与古代佤族先民“葫芦王地”大致相当。白蛮,景东境内有人误认为是傣族先民。“僰”、“叟”、“爨”是在不同时代对西南氐羌族群中比较汉化者的族称,故史书也称为“氐僰”、“氐叟”、“爨氐”。唐代称“西爨白蛮”或“白蛮”,为南诏文化的中坚。宋代大理国是僰人(白人)建立的。元、明继续称为僰人或白人。明、清以后称“民家”。他们都是白族的先民。而元以后,才称傣族先民“白夷(摆夷)”为“僰夷”,最早见于《元史•泰定帝纪》。一般称“白人”为“僰人”,称“白夷”为“僰夷”,有所区别。百夷先是各少数民族的总称,哀牢夷是百夷的一部分。

  因金齿宣抚司隶属大理万户府,因此,金齿白蛮,即金齿地白族先民。历史上,白蛮受汉化程度要高于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各方面相对要更先进一些。由此可见,攻占设置在开南的银生节度治所是金齿地来的白蛮,绝不是白夷。更不是傣族土司俄陶氏一族所为,因为南诏国大约与唐朝相始终,俄陶氏发迹于元朝中后期,中间相隔宋朝(大理国)。

  银生文化留下些什么

  《元史• 地理志》和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均已经明确指出,在开南设银生节度,“寻为金齿白蛮所陷,移府治于威楚,白蛮遂居地,历大理段氏莫能服。”

  银生节度治所设置在景东开南的时间很短,后来,虽然划在银生节度辖区名下,但一直没能行使治权,所以景东没有留下多少“银生文化”烙印。

  由锦屏镇是“银生古城”,繁衍出“银生文化”、“银生中学”和“银生XX”等。根据笔者大量考证汉史资料,南诏时在景东文井镇开南村短暂设置过银生节度治所,对景东文化没有多少影响,顶多就是樊绰笔下《蛮书》里的城界诸山的那一尖茶叶,普洱茶源头的茶文化。唐代樊绰所著的《蛮书》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这是见诸于史籍最早最确切最可靠的记载普洱茶乃至云南茶的史料。《蛮书》中“城界诸山”,将澜沧江流域六大茶山圈在其中,而无量山脉起始于巍山,所以“城界诸山”应该是无量山和哀牢山以及邻近山系。煮茶吃的佐料,姜不用说,就是今天的生姜。椒,不是辣椒,也不是胡椒,而是无量山野生花椒。原产地南美洲的辣椒,约十八世纪才传入中国。胡椒原产于东南亚、南亚等热带地区,相传是张骞出使西域把它带回中国。到了明朝中期,胡椒开始引种,种植范围逐渐扩大,成为后世常见的植物之一,迄今为止,笔者景东境内还没发现有人种植胡椒。桂就是桂皮,无量山有很多野生桂树。茶么,无量山有驯化的茶树,至今还有大量的野生茶树。

  景东开南最先设银生节度治所,管辖区域宽广,后来也一直隶属于银生节度辖区,虽然不是中央王朝设置,但依然足够令景东人骄傲。但真正让景东繁荣的文化,是明朝时军屯带来的中原文化,即儒文化(也可称为是“汉文化”),并不是什么“南诏文化”和“银生文化”!

  云南网通讯员 王秀才

责任编辑:毛雪勰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