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旅游 >> 正文
【盘龙文旅新名片】那些年的清华“双子星”在昆明盘龙区这幢小楼里写满了故事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9日 17:41:39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盘龙区文化和旅游局以“党建引领 文旅融合”为出发点,推出“盘龙文旅新名片·文旅党建”系列报道,深挖盘龙区红色资源的文化价值。

  七个红色风景,七段红色故事。九月,请跟随我们的脚步,穿越历史的风云,赴一场红色之旅。一起感受盘龙红色文化,参与“‘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盘龙文旅党建知识竞赛”,共筑一道盘龙最美“红色风景线”。

  在昆明北市的高楼林立间,隐藏着一个“特殊”的公园。这里有新月亭、红烛亭等具有历史文化元素名称的园林建筑,也有文化浮雕的景墙和健康步道,最特别的是这个公园里有一栋神秘的小楼。这栋土木结构的两层民居,见证了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艰苦岁月,也见证了一群文化学者在战火中以笔代枪的拳拳爱国之心。

  老建筑里的“新”故事

  闻一多站在阁楼的窗户边,对着天空呐喊“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楼下的朱自清握紧了手中的钢笔,在纸上写下了《新诗杂话》……回望闻朱二人在西南联大的岁月,他们为了新中国、新民主、新文化不懈奋斗的故事,如今只能在司家营这栋“一颗印”民居中窥见一二。当你推开那扇老旧的木门,四四方方的天井,嘎吱作响的木质楼梯仿佛都在诉说着这栋屋子里,主人们曾经的故事。

  峥嵘岁月的“守夜人”

  抗日战争时期,北大清华和南开大学的师生开启了南下的“万里长征”,南迁至昆明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里汇集了当时中国最著名的专家、学者和教授,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了优良的学风。西南联大在滇8年,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对中国后来的国家建设、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战争,没有阻绝中国文化的发展,反而让更多有志青年在困境中奋起。西南联大就像是长夜漫漫里的一盏孤灯,而闻一多和朱自清就是这联大师生中的守夜人之一。

  两位民主斗士的爱国情怀

  1941年9月,清华大学租用了司家营村民的房子,作为清华文科研究所办公地址,用于研究教学和学术研究。作为清华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文科研究所中国文学部主任的闻一多、朱自清等人相继搬到这栋上下两层的小楼里。

  这栋小楼成为清华中文系共同的“家”。闻一多全家住在左侧楼上,朱自清住在右侧楼上,清华中文系搬到昆明的图书则集中在二楼正中的大房间。在这里居住的日子里,两位民主斗士一边担任西南联大的教师,一边心系国家安危,用自己的思想和笔墨,实践着知识报国、救亡图存的铮铮誓言。

  白驹过隙,当年的小楼周围高楼林立,物是人非。走进闻、朱旧居,那些老旧的物件早已落满灰尘,但一砖一瓦、一桌一凳,都能让人深刻感受到那段特殊岁月,学术先贤们坚持治学研究,力图文化救国的爱国精神。

  如今,闻一多公园内“晋氏宅院”正在上演京韵庭院剧《闻一多》,当“闻一多”走过“嘎吱嘎吱”的楼梯对着天空呐喊时,当“闻一多”用裘皮大衣换烧饼给学生充饥时,当“闻一多”抱定必死决心为李公朴召开追悼会、众人齐声唱起《黄河大合唱》时,观众仿佛真的穿过了历史的烟云,看见了西南联大那段光辉的岁月……

  百年老宅,旧梦风云;斯人已逝,精神犹在!

【红色之旅攻略篇】

闻一多公园闻朱旧居

  (盘龙区文化和旅游局 供稿供图)

责任编辑:毛雪勰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