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读书 >> 正文
文学作品怎样更好地走出去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2日 21:54:00  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文学作品怎样更好地走出去

  

  作为认同的基础和核心,文化软实力是一国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的标志性名片,是在潜移默化中扩大自身影响力的有效方式。

  仅就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而言,我们的起步并不算太晚。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上世纪80年代开始翻译出版的“熊猫丛书”系列,涵盖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代小说等多种类型。1995年,针对先秦至近代以来的代表性经典著作启动了“大中华文库”工程,代表了中国的学术、出版和翻译水平。

  就翻译作品的种类和数量而言,我们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从结果来看,其影响力并未超出传统汉学家或相关专业群体,没有在全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总体来看,我国文学作品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在选材、翻译水平、传播渠道及受众接受度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有必要从顶层设计出发,依据时代变化积极调整相关策略,重点包括认真培训翻译人才、深入探讨外国读者的兴趣、改善传统传播途径,等等。

  

01
支持和规范人才培训,着力提升翻译水平

  当前,“学贯中西”的翻译人才依然十分紧缺,导致大部分作品内容的翻译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就译介行为而言,国内译者对外翻译属于译出。由于是非母语状态,难免对国外文化的理解和外语表达存在一些障碍;国外译者的翻译属于译入,对我国作品的理解也会存在很多差异。因此,从非严肃的流行文化切入,对国内外翻译群体来说可能更为友好。

  以我国网络文学的对外传播为例,主要是依靠国外志愿者的投入和推动。一方面,这些志愿者对我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和翻译水准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他们的数量较少、难以规模化,且志愿行为无法形成稳定的产出。

  考虑到我国网络文学的广泛受众基础,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来吸引更多翻译人才积极参与网络文学作品的翻译推广,并在相关外语院系或校外培训机构的课程体系中予以体现。同时,有必要进一步支持针对国外译者的教育培训,使其标准化、规模化和职业化。

  此外,还可鼓励和促进国内外译者的交流互动,使之取长补短,形成完整的翻译生态。在此过程中,应由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引导、规范和保障,鼓励翻译行业进行探索和创新。

  

0
以网络文学为切入口,着力实施精准传播

  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学作品输出以经典或严肃文学为主。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容和现实割裂、翻译和接受难度较大等问题。事实上,这些作品即便在国内也存在束之高阁者众多、实际阅读者稀少的窘境。

  美国和日本的文化输出模式,均是从民间和商业开始,流行在前,经典在后。比如,美国好莱坞影视、日本动漫作品,无不是从流行文化开始敲开国际市场大门的。我们有必要加以借鉴,按照这一传播的客观规律对现行策略作出调整,走由浅入深、从猎奇到流行再到经典的文化传播之路。要给予非官方渠道更多的施展空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对外传播。

  还是以网络文学为例,它有别于传统自上而下的推广,而主要是自下向上成长的,经由民间力量自发性实现了对外传播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的网络文学作品已在北美、东南亚及欧洲等地收获了大量爱好者。

  面对这一发展态势,我们不必直接干预,而可以从法律和政策上予以更大包容、更多鼓励,为翻译和传播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网络文学翻译中存在的版权等问题,需要予以妥善解决。

  

0
拓宽传播渠道,着力探索新兴渠道

  目前,我国很多的文学翻译作品无法进入西方主流发行渠道,难以与国外普罗大众接触。传统传播渠道的拓宽,虽然面临重重限制,但依然要持续发力,努力争取更多的合作对象。例如,在出版社之间建立更多、更紧密的合作关系,等等。

  同时,也要积极利用新传播渠道。伴随互联网、移动端乃至物联网等新技术成长,我们需抓住新传播渠道予以突破。事实上,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异军突起,借由新传播渠道的对外文化输出已在不同领域出现。例如,爱奇艺的影视以及抖音的短视频等。

  研究显示,无远弗届的传播途径以及相对灵活的版权制度是网络文学成长和传播的重要因素。从国家层面上讲,有必要透过类似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为相关主体的创新探索打造更好的环境。

  

0
借助多种方式,着力提升国外民众的接受度

  在西方社会,除了少数汉学家及特定群体之外,一般人对我国文学作品的态度仍以“猎奇”成分居多,并未真正地将其视为文学作品来对待。这种态度导致国外受众缺乏对我国文化的真正理解,也削弱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

  在受众培养方面,日本动漫的输出可以作为借鉴。正是在动漫广泛传播之后,日本的茶道、插花以及和服等传统文化元素才逐步深入他国国民的心中,进而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就我国而言,网络文学的动漫化、影视化及游戏化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此,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从业人员。

  总之,文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作为民心相通的重要推动力,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日俱增。要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需要文化自信,也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王绯烨)

责任编辑:郭建丽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