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文化 >> 正文
我与孙髯翁是“乡邻”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24日 09:56:54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我与孙髯翁是“乡邻” 

  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总是太匆匆……

  1967年,母亲就是在现在弥勒的花园宾馆后面,原来的孙髯翁坟前生下我的。据说那一天风和日丽,母亲就在那片干地拔菜籽,而菜籽又分油菜籽和旱菜籽,油菜籽自然用来榨油,旱菜籽就是用来揠秧田的,母亲拔的旱菜籽,就是开白花的那种,刚长成时叫做萝卜菜,长大了就成了农家肥。母亲那一天挺着肚子,中午的时候肚子开始疼,未来得及去医院,就在髯翁坟的庇护下生下了我。

  1970年,我3岁,初有记忆。母亲就领着我在那片地周围干农活,对髯翁坟的熟知就像对自己手指头的熟悉。那时候我被母亲抱在高高的髯翁坟堆上,那时候髯翁坟又高又大又圆,没有墓碑,周围用黄沙抹过的坟墙长满青苔,我们村就在上面搭了个茅草的窝棚,是村里面看庄稼的社员值夜的,白天就为我们这些幼童遮风挡雨挡太阳光。

  髯翁坟的周围布满了大大小小绿色的坟,每一个坟堆上都长满了绿绿的草坪,我们村的先辈大多葬在这里。坟群相连的空地种着庄稼,周围自然就成了有名的鸡枞窝,每年包谷成熟的时候,这里就云集着老老少少捡鸡枞的人群,记忆中好像这块土地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当然我也无例外,成为这块风水宝地的受益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里建起了髯翁公园,记得当时的圆门洞上描有这副对联:“古冢城西留傲骨,名士滇南有布衣”。传说是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岁(1907),弥勒士子协力筹资为先生修墓立碑所留,青砖铺成的走廊上塑有髯翁的雕像,山羊胡子微翘,一身布衣,两眼炯炯有神而又满含着沧桑。

  再后来这儿建起了酒店,文化馆搬迁。本地企业家周光临保持了髯翁公园原有的外貌并加以修复,免费继续造福着热爱孙髯翁的弥勒人民。

  再再后来髯翁墓搬迁,我内心“咯噔”一下,当时任弥勒县文管所的葛永才先生洒泪长啸:髯翁,归去来兮。其情景让我抛泪。

  再后来的再后来,髯翁墓几度迁移,所幸最后被搬迁到了玉皇阁,那还是我故乡的山体,又得以和我们这些乡亲长相厮守,折腾来折腾去,我们还是终归要在一起。

  孙髯翁这个出生在乾隆年间的陕西籍诗人,因为不满当年的科举搜身而掉头就走,从此不问科举,终生为民。之后沉醉山水中,随父寓居昆明,年老后从女于弥勒,现在的梅花温泉就是因为孙髯翁常年在此泡池时因喜爱梅花而得名,“万树梅花一布衣”,是他当年的写照。

  在弥勒度过了凄苦的晚年光阴,据前些年我尚在人世的大妈说,髯翁一生和我们家交往过密,和我的祖上常在一起聊天款地,晚年祖上曾多次接济于他,有时是一升包谷,数十斤红薯,但先生从不收受银钱。先生一生甘于淡泊,他的徒子徒孙中有高中回乡省亲探视的,都被他婉言谢绝。髯翁忧国忧民,曾溯流而上,考察金沙江,提出“引金济滇”的设想,后又考察盘龙江,写成“盘龙江水利图说”。晚年目睹官吏榨取民财,百姓流离失所,隐居于弥勒后,被本村乡绅苗雨亭士子聘为西席,门生满天下。仙逝后葬于我的胞衣之地——弥勒城西新瓦房村。

  记得我6岁读书那年,母亲牵着我的手,要我拿着三炷香在髯翁的坟前下跪,母亲口中念念有词:孙圣人你要保佑这孩子好好读书,长大有出息……

  现如今,父母都和孙髯翁一样作古了。我有幸出生在新瓦房村,有幸和孙先生做邻居,我给我的这个乡亲磕过头、烧过香,读过他的诗文,受教于他。他就是我永世的先生。

  “文明千秋”,这是髯翁公园唯一幸存的一座牌坊,作为当年髯翁公园幸存的证据,但愿它不要再消亡……(作者 南山)

责任编辑:吴珺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