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非遗 >> 正文
川江号子非遗传承人:为“长江上的沧桑呐喊”寻觅新舞台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15日 10:47:18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分享至:
  原标题:川江号子非遗传承人:为“长江上的沧桑呐喊”寻觅新舞台

  “春节期间,我带着20人的艺术团队,分四辆车自驾去云南演了两场川江号子,并做了两场快闪。”14日,55岁的重庆人曹光裕向记者谈起他的假日,可谓“忙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他以不同方式,不断为“长江上的沧桑呐喊——川江号子”寻觅新舞台。

  川江号子,是川渝地区川江流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传统民间歌唱形式,被誉为“长江文化的活化石”,距今有三千多年历史。2006年川江号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曹光裕第一次接触川江号子,是其17岁刚进入重庆轮渡公司当船工时。船工的工作强度大,生活也单调艰苦,江上响起的川江号子便成了生活的“调味剂”。

  1987年,71岁的重庆轮渡公司员工、川江号子传承人陈邦贵被邀请去法国演出,经久不息的掌声令他对自己唱了几十年的曲调有了新的认识。同年,23岁的曹光裕师从陈邦贵,开始系统学习川江号子。

  图为春节期间,老船工艺术团成员们在云南表演川江号子快闪。受访者供图

  随着时代进步,长江上一个个渡口被桥梁取代,江边的号子声也由曾经的此起彼伏变得渐渐稀疏,甚至难觅踪迹。此时,已将川江号子融入生活的曹光裕慢慢意识到,“川江号子的时代价值需要重新发掘,才能重回大家生活,让更多的人认识并喜欢它。”

  2010年,在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持下,川江号子传习所正式成立。曹光裕将热爱川江号子的音乐爱好者们组织起来,取名“老船工艺术团”外出表演,目前有36名成员,平均年龄65岁。他还把自家打造成“川江号子博物馆”,展示相关史料与成果,常年欢迎非遗爱好者前往参观。

  “太阳出来照山坡,喊起号子把船拖,齐心协力往前走,船到码头把酒喝。”近年来,在重庆诸多的活动舞台上,记者都能听到“号子头”曹光裕的洪亮吼唱。他身着蓝色马褂白色短裤,腰间系着红布条,昂首向前,身后伴舞的成员们“推桡拉纤”展现出战胜激流险滩的坚定。

  “川江号子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声乐流派,是劳动人民最朴实、最自然地道的通俗唱法。”曹光裕介绍,早年川江号子就已完成曲牌收集整理工作。为大刀阔斧地创新,他把在外打拼的儿子曹羽劝回家乡,现在父子俩一起为打造川江号子品牌“找路子”。

  “89后”曹羽是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的研究生,经他耗时半年的改编加工再创作,一台原生态的川江号子原创音乐剧自2018年9月起在重庆的两江游轮上展演。30分钟的表演由篇章《朝天门起航》《歇梢又打望》《纤痕落魂腔》《生死鬼门关》《大江传歌》构成,4个月共计演出300场,受到观众热捧。

  为实现创新性发展,曹光裕不仅忙碌于舞台,也流连于讲台。2012年起,他每周二受邀去到重庆渝中区人民路小学,为二至六年级的学生授课川江号子,坚持至今。曹光裕还从多年教学实践中提炼方式方法,与学校课题组一道,把川江号子与音乐理论知识相融合,编辑出版教学书籍,“开春后,学生们将首次使用教材上课”。

  曹光裕与川江号子相伴三十余载,在他看来,川江号子的声声歌唱中蕴含着“拼搏奋斗”和“凝心聚力”的核心精神内涵。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可逐渐塑造一座城市的精神标签。让老传统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重焕光彩,是非遗传承人正在开展的有益探索。谈及川江号子的未来,曹光裕不禁提高了嗓门,“时代要求我们创新,创新让传承变得值得期待。”(记者 钟旖)

责任编辑:郭建丽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