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读书 >> 正文
相遇清华简 任重而道远(做书者说)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06日 10:16:12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相遇清华简 任重而道远(做书者说)

  2018年11月17日,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也如期举行了成果发布会。来自海内外的120余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第八辑整理报告的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

  第一次和清华简相遇已是九年前的事了。

  2009年岁末,当我捧着一厚叠样稿走进清华大学老图书馆三楼一间仅二十来平方米的会议室时,李学勤教授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学者们已经等候多时了。李学勤教授起身唤我入座,其他人的目光却早已集中在那叠样稿上了,那是中西书局专门为清华简“度身定制”的版式以及试印的图版。

  2008年7月15日,一批流散境外的战国竹简被抢救入藏清华大学,即被命名为“清华简”。在竹简的清洗、杀菌等基础保护工作大致告竣,鉴定、拍照、缀合等初步整理工作陆续完成后,清华大学专门组建了校级研究机构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进一步聚焦清华简的系统释读研究工作。由于这批竹简的形制、字体类似于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相关消息公布后,迅速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先秦史、古文献、古文字学界更是翘首以盼。为了能尽快将湮没了两千多年的先秦文献公之于众,由李学勤教授领衔的整理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着竹简编联、释读、注释等研究,整理报告的出版计划自然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2009年夏秋之际,在得知清华大学正在就清华简整理报告的出版事宜选择合作伙伴的消息后,时任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总裁张晓敏专程赴京拜访了李学勤教授,表示愿意提交具体的编辑出版方案供校方比选。于此前后,当时曾有不少出版社向李学勤教授表达过出版清华简整理报告的意向。但李学勤教授提出的两点要求不禁让人颇费踌躇:一是竹简图版要原大彩色印制且不能分段裁开。清华简中最长的竹简达到46厘米,已经超出了大八开本42厘米高的极限印刷、装订尺寸。二是清华简整理报告第一辑要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出版。而从交稿到出版留给出版方的时间不到四个月,因此编辑出版团队要有一定的出土文献整理出版经验和较高的工作效率。

  围绕这些要求,我们立即组织了由参加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编辑出版工作的资深编辑、技术编审等构成的项目团队。经过充分研究同类出版物,结合清华简的实际情况反复讨论,决定在六开本的基础上,设计高50厘米的特殊书籍规格,以完整体现竹简原大的样貌;借鉴传统古籍手工线装形式,实现超规格的书籍装订;在多次出片打样、上机试印比较后,决定正文采用进口160克纸张,不仅可保持图版印刷的色彩还原度,也可避免纸张高白反光给阅读带来的不适;为便于读者研读字形,对于竹简图版还设计了放大两倍的样式,确保竹简上的字迹笔画清晰可辨;在版式方面,针对超大开本和线装装订的特点,对字体、版芯都做了相应的调整设计;全书一函两册,上册为图版部分,下册为释文注释和字形表,方便读者比照对勘;按照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时间要求,协调排版、印刷机构,制订了精确到日的出版进度表……

  当我把整个编辑出版方案逐一向李学勤教授和各位学者汇报并征询大家的意见时,李学勤教授笑着招呼在座的学者建言,我知道这个方案在他那儿已经基本过关了。2010年1月,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与清华大学就清华简的整理出版事宜举行了隆重的签约仪式;2010年8月底清华简第一辑整理报告交稿,历经编辑审稿、作者答疑、文字排版、图版校色、索引编制、印刷装订等流程,12月15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由中西书局正式出版。该辑收录的100多枚战国竹简,许多内容系首次为今人所知,不仅呈现了“焚书坑儒”之前的古籍原貌,更对传世的《尚书》《逸周书》等一批文献有所补充和订正,为学术界所争论的一些焦点话题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第一手材料。出版后陆续获得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上海图书奖一等奖、上海印刷金奖等奖项。成立不久的中西书局从此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出版领域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

  从2010年至2018年,清华简以一年一辑的速度公布出版整理成果,这在同类规模的出土文献中是尚无先例的。2300多枚清华简,整个整理出版过程将耗时15年,目前进度虽已过半,但无论对于清华简整理团队还是中西书局而言,每一辑整理报告都是一次新的巨大挑战,可谓任重而道远。

  让人振奋的是,国家对出土文献的整理、保护、出版工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对于清华简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承担起清华简的整理工作,清华园人文学术薪火相传;国内外学术界对清华简的整理成果高度评价,推动了古文字、古文献、古代史等领域的研究;同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适用于出土文献的在线编纂平台、在线数据库等项目的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厚重,将以更为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能够在两千多年后与这些沉睡多年的竹简相遇,可以说,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

  

责任编辑:杨倩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