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文旅频道 >>  旅游 >>  正文
巴拉格宗记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4日 09:31:55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至:

  丹 增

  从地图上看一目了然,大自然造就了这天然的不可思议的峡谷。从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香格里拉县出发,沿着214国道驱车40分钟,车头往北一调,钻进高耸的峡谷山门。

  这峡谷纵深80多公里,两边群峰陡峭挺拔,犹如斧砍刀削。山连山、山迭山、山上有山,山峰插进云端。千姿百态的峭峰,有的雄伟、有的俏丽、有的粗犷,有的幽邃,白浪滔滔的岗曲河,被驯顺地限制在深山峡谷,宛如银色的带子,奔腾不息。河水清澈、碧绿、渊深,因为山顶上的雪洁白无瑕,两岸的坡沟被植物覆盖,防止了泥沙的冲刷。蜿蜒、曲折、迂回,卷起闪光的浪花,飞速回旋的涡流,浩荡奔流的绿水,这一切条件在这里已经成了大自然创造的最理想的漂流地。

  进了山门,沿着岗曲河,汽车行驶在宽敞的公路上。这公路是在山如斧削、绝壁千韧的悬崖上开出来的。望头顶见天不见日,有时见光不见天,头上是悬崖,脚下是深渊。路依着山势盘旋,微风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群峰则忽隐忽现;路紧贴着长满杜鹃花的山坡,极目望去仿佛一直通到天上,始终往山顶展去,最后消失在白云深处;路横在山顶上,望四周见证着大自然的伟大创造,这样迷人的景色恐怕哪儿也难见。路的左边在蓝海似的天空下,佛塔山上圆下方,浑圆的峰冠不同于一般的山峰,好像是天地宇宙铸就的“坛城”,一切都那么对称、和谐、神秘。山顶覆盖着奇异、闪光的白雪,这是巴拉格宗群山的主峰。主峰左边是圣僧峰,像一个站立着,双手合十的老僧。右边是经架峰,像一个厚重的、长方形的经书架板,这一切造型逼真,形象生动。佛塔山经常被大团大团的云裹住而不露真容,在阳光的挑衅下半遮半掩,欲盖弥彰。往下看峡谷,就像地球裂开了缝,留下一道空隙,两边都是巨大的岩壁。但岩面上绿荫沉沉,树梢簌簌,还有一点清香郁郁。岩面上爬满苍翠的常青藤,石缝间钻出茂盛的灌木林,山石间长出绿叶茂密、整齐庄严的树木。岗曲河在谷底仰躺着,看天空行云,反匍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我们把时空转回到40年前。这里仍然叫巴拉格宗,面积270多平方公里,有30多户人家,160余人,属中甸县东旺乡的一个村子。巴拉村是个名符其实的行政村,村中的木杆上飘扬着五星红旗,村民家里都挂着毛主席画像,村委会有个木刻章子,装在村长的腰包里,人人都享有充分的自由。但是,这里山势险恶,没有交通,与世隔绝,巴拉人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而外界人把巴拉村的人称为“董抬巴”,意思是“野鬼人”。曾经一位寻找失踪牦牛的人,迷失方向走到巴拉村附近,他遇见一位村民。那人身材高大粗壮,长发蓬松几乎盖住了脸、胡须凌乱垂到胸前,赤祼的脚板比熊掌还粗大,身上穿着肥大破烂的麻布衣,一看这模样,他吓得转身就跑。回到县城见人就描述巴拉村人的形象,从此巴拉村多了一个外号,叫“光脚村”。县城里大人吓唬小孩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不好好学习,把你送到巴拉格宗”。那时巴拉村住的不叫房,叫窝,有土窝、石窝、草窝,许多窝没有窗户,都是黄土拌着草根的泥墙,顶棚是几根木杆上放着树枝再盖上黄泥,中间有个碗口大的通风口,屋内靠那道射下的光线。吃的是野生红荞磨成的糌粑和山沟里采挖的野菜,还有树枝上掉下的野果,除了来客,过节很少喝到酥油茶。大部分穿的是毛竹线编制的又粗又硬的外套,小孩多的家庭有一套棉布衣裳,谁出门谁穿。吃饭用的是石头锅、泥巴碗。全村有四户住着两层楼的土房,窗户上镶着三块玻璃,家里还有几只白瓷碗,村里谁家来了贵客,都到这家借瓷碗。这无路可走的穷山沟,易碎的琉璃、瓷碗是绝对的奢侈品。上世纪70年代末,贫穷加天灾,巴拉村树木枯黄,地皮干裂,牲畜断奶,所有的人尝到了饥饿的滋味。小孩们看到一杯牛奶,用贪婪的眼睛盯着,嘴里垂涎欲滴。大人看到一袋土豆,似乎在默默地渴望着,强烈的食欲在肚皮里翻滚。全村的食品都由几个长者统一分发,或多或少保障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分发食物的长者反而捏紧拳头,空着肚皮,咀嚼草根。

  1979年春天过早地来到巴拉格宗。也许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随着春天的脚步,由在省、州、县担任过要职的,被称为雪山雄鹰的七林旺丹率领地区交通、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队来到巴拉格宗。20多名工作队员背着货物,带着干粮,翻雪山,穿丛林,涉江河来到巴拉村。他们传达的是,党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好政策;他们要办的事是,要致富先修路,决定要从巴拉村到国道线修一条人畜通道,村里要建一所小学和卫生所。这喜讯和喜事使巴拉村人,浑身蒸腾起热力,好像眼前出现了彩虹。他们满脸堆起笑容,眼珠充满兴奋。

  从那时起,巴拉格宗才打开山门,逐渐把视线转向外界,也开始流进外来物品,改变生活状态。工作组给巴拉村送来三件礼物:收音机、手电筒,还有座钟。不久,村里办起了卫生所,来了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是村里的三大医疗设备。又把一户村民的大院腾出来,盖上屋顶,摆上桌椅,村小学开学了。一位大城市昆明毕业的老师,领着28名学生,村子里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更激动人心的是,顺着弯弯曲曲延伸的岗曲河,沿着两山对峙的峡谷,在西面光秃秃的悬崖峭壁上,钻岩石,炸绝壁,挖土石,架板桥,垒石梯,修了一条宽不到一米的人马驿道。对于巴拉人来说,这是一条天路,是一条生命通道,也是希望之路。但是,外界人仍然说,“这条路是到巴拉村的崎岖鸟道”“是绝壁上留下的一道疤痕”,要走这条路要过河水12处,穿绝壁16洞,绕急弯18险。还说,“只有不要命的人才走这条路,要走这条路,先留下遗书”。第一批走这条路的是骡马。县供销社组织一批物资,赶着5匹马,3头骡子到巴拉村。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巴拉格宗偌大的一块土地上竟没有骡、马和毛驴,连一头都没有。他们历史上唯一的家畜只有牦牛、山羊,还有温顺的狗。巴拉村的人第一次看到这长着细长的四脚腿,硕大的脑袋,耳尖蹄圆,头上戴着笼套,还背着这么多的货物,都惊奇地围上来观看。当卸完货,一匹马突然快活地昂头长嘶,四周人吓得全跑了。不久县政府送来几匹马给巴拉村,刚开始有的人见了马躲着走,连牵马的人,马打个响鼻,扔下缰绳就跑。第二批走上这条路的是电影放映队。那个年代没有比电影更好的娱乐,更好的教材。巴拉村人通过走村串乡的商贩口中知道有个叫电影的梦幻般的故事。一听说放映队来,巴拉村派出15个小伙子到国道线迎接,他们身背肩扛,怀抱头顶,硬是把一切器材安全送进村里。夜幕降临,全村人一个不剩都聚集到那白色的银幕前。发电机发出轰鸣的响声,旁边一盏灯泡发出红色的亮光,一位烟民忘了带火柴,拿着烟对着火焰似的灯泡点了半天烟,没有燃上,他再用手一摸才发现这不是火。

  从这条道上走出一位改变巴拉格宗面貌的领头人,也有人说他不是走出去的,他是飞出高山峡谷的雄鹰。他的父亲白玛旺堆是个身体硬实,性情豪爽,说话落地有声的长者。他生活苦了一辈子,只盼着儿女们有所作为。大儿子斯那定珠从小体格匀称,身材高大,有一张聪明的脸。他小时候、经常听收音机,也是个电影迷,在村里上了小学。他牢牢记住了启蒙老师的一句话“贫穷不可怕,怕的是没有志气,你要有走出大山的勇气”。这早熟的康巴汉子14岁那年,经过一个多月的千思万想,痛下决心,走出大山,他来到父亲面前。勇敢地说:“爸,我走出去,闯个天下,混个人样”。父亲离别时,对儿子说:“好吧,你走出去,挣自己的面子吧,我对你帮不了什么,只有经常祈祷佛山保佑你平安。”父子何时能够重新相见,儿子是否能闯出一条自己的路,这些问号都能从父亲闪着泪光的眼神中流露出来。父亲想多给儿子一点路费,但是没有可能。他从手边仅有的50元中,究竟分多少给他,几乎反来复去算了多次,就是全部给他还觉得太少。可怜的母亲家里还有6个小孩,一年的生活就靠这点积蓄,但长子出门应该全部给他。她滴着锁不住的泪水,保持着沉默。斯那定珠拿了35元,转身就走出大门。

  斯那定珠身上穿着虽然破旧,但洗得干净的藏装,脚上穿着只剩半截的胶鞋,进了县城。那时中甸县城不大,只有两条小街,但别的县城有的这里全有。县里最大的企业之一是一个木材加工厂,斯那定珠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这个厂。厂房里听见机器发出的一片隆隆声,看见闪电般的速度旋转的飞轮,还有在轨道上自动奔跑的巨大圆木。他惊呆了,迅速找到有关领导,要在这里当一名工人。斯那定珠看重的不是技术,而是机械的功能,木头的来源,销售的渠道。据说他后来在县城开了一个相当气派、豪华的火锅城,后来又开了县城第一家五金机械门市部,生意十分火爆。在柜台旁开了个茶室,无论买与不买只要进店可以免费喝茶、抽烟。一到过年过节,他登门拜访大客户,在那个年代运用这种商业模式的也可能只有他,他懂得信用就是资本,善用情感和逻辑推销商品。他发现这县城地域不大,人口不多,做大生意还得到大城市。他来到省会城市昆明,生意越做越大,名声越传越大,同样赚的钱也越来越多。再后来他的生意转辗于上海、广东。

  斯那定珠从离开家的那天起,魂牵梦萦的是父母的音容笑貌,恋恋不舍的是故乡的山水风情。他在县城打工,拿到第一次100元的工钱时,想的是这个钱如何尽快送到父亲的手里。他反复算了多次,全部寄给家还觉得太少。最后80元,面值五角的一卷钞票上,留下泪滴的印痕托人带回家里。1998年,他已经是腰缠亿贯的商贾富豪,但,他的人生价值并不是只求赚钱享受,挥霍奢侈,而是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他逐渐明白,美丽的巴拉格宗,是金山银山,乡亲们守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他下决心,返回家乡,领着巴拉村人,脱贫致富,开辟新天地。就在那一年,他把资产变为现款,回到巴拉格宗。他同迪庆州有关旅游部门协商,请来省内外的专家,描绘巴拉格宗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综合开发的蓝图。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巴拉格宗,有山水花林,胜似仙境的自然风光;有佛教民俗,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有空气海拔,独具魅力的宜居乐土。专家们认为这里将成为香格里拉、乃至云南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并驾齐驱的胜地,是避暑、避霾、养生、养心的好地方。唯一的障碍是交通。

  这50多公里长的公路,勘探人发愁,设计人纳闷,在他们的修路经历中还没有碰到过这么险要的地质。斯那定珠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要以上天捞月的精神把路修通”。当公路通车的那天,巴拉格宗峡谷,人潮像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兴高采烈的狂欢声,压倒岗曲河的轰鸣。山门终于被人的海洋冲破了,山谷终于被人的兴奋撼动了,处处彩旗招展,鼓声震天。川流不息的大小车辆伴着岗曲河在流动,白天山坡上挥舞着洁白的哈达,夜晚星空下挂满了五彩焰花。

  我先后四次到过巴拉格宗,最近的一次是今年“五一”雪山音乐节。如今,巴拉格宗成了当之无愧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远近闻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从国道214进入景区的第一站是水庄村。这个村落只有15户人家,总共不过70来人。每户占地3亩多,石头围墙,三层小楼,后头是菜园,前边是花园,木质地板,还铺上地毯,天花板垂下吊灯,那气魄、色调,跟城里的豪宅没有太多区别。难怪每户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最多的30多万元。

  历史上说到巴拉格宗峡谷,人们调侃,“飞鸟要缩紧翅膀,岩羊不敢快走,猴子吓得发呆”。我想想巴拉格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类最高的道德是爱国,国家最高的情怀是爱民。人类要有梦想,对未来的梦想,胜于过去的历史。过去是射出的箭,一去不复返,现在是过去的终结,未来又从今天开始,决不能是过去的重复。

责任编辑:杨倩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